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儒家文化视域中的和谐社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卫东

   中国儒学的核心观念是提倡“仁”与“和”。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与政治的价值核心。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另一部儒学经典著作《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非常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平、和睦、和谐”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这种“和合”思想从总体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除强调团结、协作的意思外,更有向心、凝聚的含义,特指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合统一。这就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的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的关系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华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的思想,诸如,“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等观念,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如《孟子•梁惠王上》说:“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数罟”是细密的网子,“以时”即按适当的时间。周、秦的国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护自然的法律条文。中国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政造自然的内容,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以及王廷相的“人定胜天”等,也是追求和尊重人与自然生态,提倡人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应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自如的基础上。
  
  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万面,中华和合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对社会的研究,阐发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传统和合文化中就贯穿着儒家的民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如“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谋求国富民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意识和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集聚并积淀为“社会遗传密码”又塑造着人类。
  
  人际关系
  
  和合文化强调通过调整人际关系以解决矛盾冲突。其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理解人、尊重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如果人人都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那么人们之间就会加深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如在处理内外远近的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慎用武力,重视教化抚绥。孔子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所著《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引用林毓生的话说:“儒学把人们内省精神和道德修养作为治理社会和研究学问的根本”是很有见地的。
  
  人与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
  
  和合文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其道德修养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把履行于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儒家特别强调为政者在道德实践中的带头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正人先要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领导者,带头履行道德义务,在今天尤为重要。
  二是强调道德的自律性。因为道德是一种自律的义务,道德修养就是要发挥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要的一条就是“诚”。《大学》提出了“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其次,就是提倡恕道,将人比己,宽厚待人,主动向好人学习。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是强调“内省”。社会道德建设固然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和道德评价,但重要的是靠人们自身的道德觉悟,即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我思想斗争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道德“践履”“自律”“内省”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养成的基本方法,应该说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修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1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