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身体验中磨练作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培铁 谭新杰 张军
为切实践行“三贴近”,楚天金报编委会精心策划,今年上半年推出了系列策划报道“记者体验”。该组报道历时3个月,发稿20篇、约4万字。记者通过走上江城20个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特殊工作岗位,变身为这些岗位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以最真实、最直接的体验采访方式,亲身体验其工作的酸甜苦辣,写下了一篇篇感触生动、感受真切、感染力强的报道。
7月7日,本报专门召开了“记者体验”系列策划报道讨论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社科院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领导和专家,对该系列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唐源涛指出,浮光掠影出不了好新闻,轻轻松松成不了好记者,愿“记者体验”这种精神和报道模式,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常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金报总编辑韩少林指出,读者在喜读、悦读中感受到了特殊行业的艰辛,体味到了平凡者的崇高,换位思考,从而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扑下身子才能抓到活鱼
2011年开年以来,中央及省委领导多次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指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真实地反应群众的火热生活和伟大实践,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并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采编人员,要带着深厚感情走进群众,“扑下身子抓活鱼”,在基层汲取营养,获取新闻素材,写出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
金报推出“记者体验”系列报道,正是对上述精神的深刻领会和具体落实。此外,它也遵循了金报高度重视新闻策划的优良传统。在贯穿全年的报道中,策划报道都在不断推出,在2010年冬天,我们便推出了《江城冬夜图》系列报道,记者实地探访江城冬夜里的各行各业、以及坚守岗位的人。推出“记者体验”,也是为了将探访进一步深入,变成记者亲身的体验,继续加强金报新闻策划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对新时期记者作风的考验
“记者体验”系列报道从3月17日开始,全程历时约3个月。报道形式为通讯,并附记者“体验小结”。
在三个月的体验活动中,我们的记者深入到最苦、最脏或最考验人胆量的各个职业中,有下水道疏捞工、清洗高楼的蜘蛛人、殡仪馆入殓师、火化工、警犬训练员等等。这些职业或工种,都是常人无法体验、也不敢去尝试的,我们的记者也付出了很大的勇气。
在我们这次参加体验的记者当中,大多都是80后,这种真刀实枪的体验,对他们的工作作风建设也是一次极有价值的锤炼。
在谈到推出“记者体验”策划报道的初衷时,韩少林说,这也是切实推进新闻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楚天金报》创刊近十年了,一些记者历经创业的艰辛后,开始出现疲态,队伍的战斗精神也有所减弱,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很多东西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便能从网络上信手拈来,有些人甘当“二传手”。这些都不利于记者的健康成长,我们策划这组报道,对记者的作风是一次切切实实的磨练。
通过这种体验式报道,记者的心灵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记者邓伟在恶臭得让人窒息的下水道体验窨井疏捞工后说:“这份城市里最脏最累的工作,不仅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更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和一身脏换来万家净的奉献精神。工作如此,做人亦当如此!”
强调阅读体验的新闻创新
“记者体验”,这个名称虽然并不新鲜,但我们力求在报道方式、角度以及报道的呈现和包装上有所创新,强调神秘感、情节性和可读性,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报道中,大量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记者不再是旁观者,通过突出描写记者自身体验的感受,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向读者介绍行业特点,扣人心弦,生动可读。
记者化身下水道疏捞工,读者对最脏最累的活有了直观的感受;记者当一回“蜘蛛人”,让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最危险的工作;体验抬尸工、火化工、守墓人,又告诉了读者逝者的尊严是什么;体验闹市街头的交警、训犬基地的刑警、戒毒所里的民警,读者也感同身受:责任与担当原来需要多么强的毅力和境界;当记者鼓起勇气走到精神病人中间,也是希望我们的读者更能体会到医者克服世俗偏见的伟大……
在每篇报道的最后,还有“体验小结”,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精炼概括记者的感受,并明确全文的主题思想,加强引导,不让读者觉得我们是在猎奇或找刺激,而是真真切切地告诉他们:要尊重每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哪怕他再卑微,身处的环境再幽暗、再恶劣。比如,在体验完殡葬工后,这样写道:“这是一项艰难而又珍贵的采访。人们忌讳死亡,于是很自然地把这种忌讳带到对殡葬行业的看法上,使得殡葬工这份职业显得有一些尴尬。通过这次采访,记者看到,殡葬行业工作者们以坚强的意志,平和的心态,带着一颗尊重和虔诚的心,每日和一具具冷冰冰的遗体打交道,力求让逝者安息,生者宽慰。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受到更多的尊重。”
读者好评如潮 专家高度肯定
“记者体验”报道推出后,很快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记者体验 责任与坚守同在》,这是热心读者贾林阳在读完体验银行点钞员后的评价。他说,这一篇篇记者体验文章,正是一个媒体、一个新闻栏目应有的责任和价值观。它让我看到了,从城市的建设者和服务者,到参与报道的记者,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责任与坚守。《楚天金报》更是不惜版面,在头版传达着这些大善大美,无疑是在践行着一家报媒应有的新闻责任与理想。
另一封读者来信这样评价:用平实的视角、放下身段去体味服务百姓的这些平凡而又辛劳的岗位。同时,纵观目前刊发的“记者体验”稿件,我深深感到这些记者工作的不易,他们不怕吃苦、甘冒风险、深入一线,将这些岗位的艰辛通过亲身经历,转化为下笔的力量,从而以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评价道,这组系列报道选题到位,所选岗位特殊而又重要,得到了上下关注,实现了舆论引导与新闻可读的双赢;其次,报道细节制胜,现场感强烈,场景描写生动,不到现场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刘九洲说,西方新闻界已有共识,体验是实现新闻最高理想的阶梯,它能无限接近的还原真实。“记者体验”实现了报道视角、价值取向和表达模式的三大转变,记者眼中有人,心中有情,表达了对人性的关爱,对劳动的尊重,通过捕捉最感人的瞬间,用大量的细节,加强了新闻的质感,读起来朴实而又厚重。
(楚天金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4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