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景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化,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有明显的增加,使得高校体育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单一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态势。应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按照经济规律争取创建有益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更高效的高校体育场馆。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管理机制 社会化 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目的是为实现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其次还要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展开提供社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有明显的增加,使得高校体育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刺激了中国国内赛事的开展,体育场馆建设速度加快。据有关数据显示,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仅仅在五年内就增加234387个。体育场馆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发展日趋迅猛。但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已经落后了。我国的体育场馆还是遵循以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前期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后期以高校微薄的补贴来惨淡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
  现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场馆,应充分利用场馆设施、设备、场地等资源,在满足学校师生开展竞赛、活动健身等需求的同时,兼具开发体育产业、开展体育活动的功能,通过多种经营方式获得经济效益来维持体育场馆的存在,确保其规范、健康地发展,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学校体育场馆要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使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避免其商业化发展,从而推动该学校,甚至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
  
  建立联盟委托经营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目前,在各大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上,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高校校内承包。这里主要是指由高校校内教职工承包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优点主要是责任具体到人,有利于调动高校职工的积极性和体育设施的充分利用。如果是校内的体育教师承包,并加以结合专业知识指导运动人员,则能大大提高体育服务的质量。但这种经营的模式从长远来看,会因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出现收费过高的现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不当等短期行为――提高了后期体育馆维修和维护的费用,得不偿失。同时,还可能会影响本专业发展,假如是羽毛球的体育老师承包体育场馆,可能就极力发展爱好羽毛球的学生或群众,这不利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目前校内承包模式占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绝对高的比例。二是高校校外承包。这主要是指由高校校外人员或集体单位承包高校部分体育活动场地,如常见的游泳池、健身房等。这种模式的展开是事先签好条约合同,承包方按期付费,学校校方完全不参与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节省学校有关部门的人力和精力。缺点同上面类似,主要也是承包者往往会因为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增加学生或群众的经济负担或降低服务质量。同时,还可能由于承包期限制的因素,在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上出现短期应力的伤害行为,使得体育场馆的调控能力下降等。目前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上,这种校外承包模式正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从上述两种管理模式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现实,一方面不同于社会体育场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差异于普通管理行业的规则。因此,在针对如何让构建高效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体系问题时,既要切实考虑到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规定,还要遵循国内物业管理的市场发展规律。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分析怎样构建高效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
  首先,在理论上,考虑要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要求的发展体制,以市场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稳步发展。可参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实现整体管理。针对实际情况,整合各种外力因素,及时调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体育活动。
  其次,制定好合理可行的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及相关条例、岗位职责,避免出现各种纠纷问题。实行市场化管理,可聘请正规的物业管理公司对高校体育场馆实施设备维护、场地清理等工作,同时聘请专业维修公司,对各种器材、设施实行定期检修,以保证场馆设施长期使用,并实现场馆的持续保值增值。
  最后,对场馆使用计划,要进行有效的运行机制。高校应应用新型管理手段,对场馆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按照时间、设备、场地、维护等要求合理安排,实现场馆使用与维护并重、课程与训练同步、比赛和有偿开放互相促进。
  
  要重视以育人为主
  
  在高校的体育场管理模式中,要充分考虑以“以人为本”。在体育场馆管理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按照学生锻炼身体和开展活动等需要,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人、培育人,因此,以高校的角度出发,学校的有关部门应做好体育场馆的良好经营和管理体系,必须重新对传统的封闭的经营方式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式,在社会实行有偿开放。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高瞻远瞩,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提出指导性意见,引进适合的管理体制,掌控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调节有关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调动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推动高校体育场馆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体系
  
  想做好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就必须建立好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只有先建立好管理队伍,才能更高效地实施高效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通过开展体育、管理等培训工作,切实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经营方式。目前,许多体育场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同时是一名服务者,还缺乏正确的定位,因此无法对体育场馆的学生或社会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水平。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体育场馆的直接拥有者――校方应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举办各类的培训班,提高专业素养和增强服务意识,为收入创造有利的条件。
  校方还要积极主动地加强经营的力度,彻底地挖掘其创造性;能与管理队伍建立有原则的有效的契约关系,抓大头,放小头。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放手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管理的无效干预,能使管理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建性。
  
  高校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长久以来,高校体育场馆与外界的沟通很少,传统意义上认为,学校只是进行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心,同时也只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施展中心。只有本校的师生和周围的居民熟知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场所,社会影响不大。但是,国外高校的体育场馆经常被用作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的场所,这方面已经运用较为成熟。而在我国,能进入公众视野的也只有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才有某些赛事在北京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此时某些稍具特色高校的体育场馆能为大众所熟知。然而相对国外而言,国内还是运用较少,知名度较低,则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共建很少能与高校的体育场馆发生联系,从而隐形地降低了高校体育场馆收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行引起了全民的健身大活动的热烈展开,高校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高校可以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免费参观、限时免费开放等措施,让广大群众及体育爱好者了解本场馆体育器材的设施种类、设施的使用、专业老师的指导、消费的价格。只有扩大了社会影响,才能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事业中崭露头角,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争取创建有益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管理高校体育馆,争取创建有益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几种经营方式:体育部门直接管辖、俱乐部承包管理、个人承包管理、学校专门机构管辖、对外租赁、物业公司货租赁公司管理等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目前采用的都是有偿体育服务活动,因此笔者建议,不管运用哪种经营方式,高校的体育场馆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责任具体到人。采用收支分明,并派专人管理财务工作增加节支,按照规定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例如,高校可设置奖励激励制度,可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估,运行良好的有关设施的部门可进入奖励程序。要做好这项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看是否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来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具体实施要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能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的管理、资金的管理等。
  总之,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群众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引导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因此,一个高效的体育场馆机制的建立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按照经济规律争取创建有益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效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建立的立足点。(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