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及教育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浩 李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50-02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和校内师生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薄弱状况的教育和引导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特殊群体 心理薄弱
  一、大学生薄弱心理状况综合分析
   基本对信科院管理系2009、2010级学生心理现状的实际调查,采用问卷自测方式,发现目前信科院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心理薄弱型学生,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常见的薄弱心理表现
   1.适应性薄弱心理
   调查中显示,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的学生都存在着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着对新环境全面的适应和调整,而他们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因人而异,一部分适应出现障碍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环境的现实与理想有较大的出入,进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同时部分大学生对新环境、新教学模式不适应,可能产生困惑,这也是导致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学习性薄弱心理
   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挫折感。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包括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稳当、考试前焦虑等学习问题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此外,学习兴趣不高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原因。有的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的专业方向与兴趣志向不符合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倍感困难。专业课程负担过重以及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极可能导致其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人际、情感性薄弱心理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会产生困惑、焦虑等症状,如无倾诉对象,这些心理症状会加重,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影响自身健康。同时,在情感方面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多数大学生把对爱情的理解与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联系在一起,往往过于浪漫,但现实生活中,恋爱过程并不如意,因此出现情感危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时,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大学生会导致思想偏激,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情感悲剧。
   (二)大学生薄弱心理状况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薄弱心理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成长环境不同
   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不同。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学生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家长将对学生的教育寄托于学校、老师,很少花时间关心子女;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容易产生消极、厌世情绪;有的家庭对学生期望过高,给学生的正常成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2.面临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步入大学,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校园内的环境氛围、学习风气、教学方法等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使大学新生对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抓不住重点,难以找出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出现障碍,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加剧;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也让同学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难以和睦;住宿条件和饮食习惯又与家里相比,产生落差,因此引发心理抵触;社会不良风气,让大学生道德观念发生转变,心理抵抗力受到严峻挑战;独身子女身份,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依赖性加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3.自我认知能力差异
   在高校,大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让他们越发成熟,但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适应等心理发展上还带有稚嫩性和盲从性。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情绪失控,不从自身找原因;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心灵空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学生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情绪过大。这些心理冲突和困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自我认识能力密切相关的。大量数据显示,当大学生的认识产生障碍时,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会显著降低,导致出现判断和推理错误、甚至妄想等症状。
   4.高校心理教育方式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仍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只堵不疏”,不能从用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细分学生心理类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较少,使得学生在交际、竞争、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师资不稳定,管理存在漏洞,教书与育人被割裂,对学生关心、引导较少;一些高校不强调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渠道闭塞,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后才告知家长,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薄弱群体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对信科院心理薄弱学生特点的调研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以下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以下总结:
   (一)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模式
   构建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一体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心理薄弱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形成,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教师应坚守以“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从学习和生活中对心理薄弱大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做到“有教无类”。重视家长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强调谈话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同时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作用,获取学生信息及学生的不稳定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预防。
   (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学生档案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调查摸底,建立不同的个人档案,并进行系统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建立教育效果跟踪制度。定期对各类受教育学生进行效果跟踪,找出效果差异,在摸清原因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干部等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保证及时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四是建立学生工作预警制度。对于学生易出的心理问题制定预案,提高防范性。同时在普通学生中间也应加强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出台有效的处理方案,力求将各种学生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开辟新型教育工作途径,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心理薄弱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低,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逃避现实,充分宣泄不满情绪。教育工作可以发挥网络的覆盖优势,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进行跟踪教育。同时,将网络教育思想体系,进行资源共享,使更多有需要的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寻出解决方式。大学生通过选择不同活动形式抒发个人情绪,针对这个特点举办在一定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活动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另外,成立聊天室,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人文关怀,真正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同时,学校还要应针对心理薄弱型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实行“一帮一”互助活动,使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校园温暖。
   (四)提高教育工作方法的实效性
   教育工作方法采用多种结合形式,可以通过传统说教、情感疏导、实际锻炼等方式因材施教。使工作达到实际效果可以通过:(1)正确归因,引导学生释放不良情绪。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很容易在自身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出现不良情绪,伴随着紧张、愤怒和焦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结果只能把问题弄得更糟,只有保持理智,经过冷静分析,找出原因,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的释放。(2)实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不少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存在着缺陷。要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利用挫折磨炼意志、丰富阅历,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倡导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相对不足。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让大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企业、农村去体验生活等来增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事能力,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教育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自我鼓励激励,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语言,提高自信心。另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相互倾诉、倾听,平等地交流、开导对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等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使他们能顺利成长,真正成为对社会栋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