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加强基础理论课的课堂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磊 孙博 邱枫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基础理论课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课堂质量不易达到较好的质量。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也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推进教育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笔者认为要依靠加强课堂基础理论课的课堂互动,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改进教学质量。课堂互动是教员和学员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展开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动态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现代“以学员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让学员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课堂互动,有效激发并保持学员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建立教学互动生态场,做足实训功夫,提高教学质量才成为可能。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而课堂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 摆明道理循循善诱
  基础理论课一般都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围绕学习兴趣低这个瓶颈问题,在课堂上开展如下互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充分了解学员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员学习的兴趣。首要的就是通过课堂直接的向学员说明,基础理论并不是无用的鸡肋,而是今后事业的最坚实基础。循循善诱,逐渐引导学员的学习兴趣。需要是激发兴趣的原动力,是兴趣发生的物质前提,为兴趣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之一就是学员缺乏学习的动机,教员如能从学员现在在校学习、将来工作生活切实需要基础理论的角度,循循善诱,激起学员学习的欲望,开展相应的互动,可以诱导学员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认为,外界所施加的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行为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会产生一种自身的推动力,即自动力。有了自动力,个体的行为就会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直至达到一种“我一定要做好”的理想境界。基础理论教学引进激励理论,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激趣”,激发学员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
  第一,比赛互动“激趣”课堂引进比赛机制,通过小组或个人竞赛,有效开展师生、生生、生组互动,激发作为团队一员的个体参与小组活动的主动性,激活个体潜在的团队意识,从而在比赛互动中激发群体学习基础理论的兴趣。在小组成立之初,便可引进比赛机制,一方面提供平台,稳定小组长在团队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激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为整学期的互动打下基础。
  第二,创设情境互动“激趣”。通过课堂创设情境互动,即把某个理论涉及的战争等场景搬到教室来,模拟战争或生活环境,让学员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在学习写后勤理论的时候,在课堂设置后勤保障场面,充分锻炼学员的运筹能力,更主要是让学员明确了后勤保障要把握针对性的一些理论。最后,教员的点评既要对学员组织保障过程中一些错误的矫正,更要对其中表现比较好的“角色”进行正面表扬,并当?作是平时表现记录在案,让学员在课堂互动中体验被激励而增强对课程的喜爱。
  三、利用展示环节强化学习效果
  在展示环节中,教员可以要求学员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展示汇报内容、展示作品。这就要求各小组的总结材料能够高度概括所汇报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清晰的陈述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要做好分工、相互配合,明确各自的责任,使不同能力的学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在在团队中担当角色。展示完成后,再由其它小组学员和教员分别进行评估,意见的反馈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学员印象。学员的参与是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互动的关键就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通?过教员与学员的双向交流,那些被埋没和压抑的学员潜能尽可得到有效地释放。一堂好的互动课程应能让学员在课下认真阅读相关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的主题讨论和学习需要;反过来,教员要做好互动必须精心备课,从问题的提出到课后归纳都要认真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双方教学相长。
  四、课堂互动教学的互动策略
  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学员听懂、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员学会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一个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让学员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分析、研究的过程,体会分析、研究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员,应该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致力于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笔者认为,凸显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就是强调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研究并运用一些课堂教学互动策略。而这种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应满足以下五条基本特性:(1)互动目标的多维胜;(2)互动对象的多样性;(3)互动过程的动态性;(4)互动对象的平等性;(5)互动过程的有效性。有了基本特性,就推出了课堂教学互动策略的基本模式:(1)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学员与授课教员之外的交流对象之间的互动。(2)根据互动为一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可将其分为: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无论哪一种,我们始终倡导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8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