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专业教育:理念、知识观和实践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小勇
x
[摘要]“诗性专业教育”概念在本质上表现为基于感性和理性相互融通的审美型专业教育,是一种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基础的当代诗教美育模式。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专业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客观性存在和被灌输的科学体系,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诗性载体、开发诗性思维、启迪诗性智慧等教育实践模式实现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性专业教育;知识观;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沈小勇,苏州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96-03
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的教育言说话语日益突出传统文化的智性资源。在探索现代学校人文教育的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对话和教育传承中已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杨叔子先生一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崇高人文精神,必定不打自垮。
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乃是包含了文史哲艺不同类别,诗书画乐等不同载体的人文宝库,以传统文化嫁接人文教育在实践进路上不仅包括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传统文化课余活动的拓展,更为深层次的则是如何在现代学科和专业体系下开展专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以此阐扬传统文化的智慧特质,让专业教育中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人文精神,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思想。为此,本文拟从“诗性专业教育”的概念提出入手,从概念内涵梳理、诗性专业教育的知识观以及诤性专业教育的实践教育观等方面系统阐述传统诗性文化特质与现代专业教育的融合。
一、“诗性专业教育”的提出
中华文化在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等方面积淀了丰富的人文论述。近来有学者研究提出,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诗性”特质。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显然,“诗”作为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空间,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我们的言说方式。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生演进来看,中华古典诗词成为浓缩了文、史、哲、艺的通识宝典,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典型、最集中的载体。而“诗教”又以其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资源丰富、准入简易的特点和燃情、启智、养德、育美等作用成为历代开展人文教育、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依此,中华文化因为“诗”的养育和“诗教”传承而极具诗性智慧,成为民族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意大利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这样解释“诗性”,诗性的内涵乃是一种“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可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充满“诗性智慧”的国度。
提出“诗性专业教育”的概念,乃是基于现代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背离和工具价值的膨胀。专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在学校进行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从广义上说,专业教育包含了在学术教育、工程教育以及技术和技能教育中所进行的专业化、专门性教育。在这些专门性的教育中,一直无法避免科学主义的主宰和统治性地位。在职业教育领域,尽管也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更加强调“一般职业”的导向性,而不是“专门职业”的导向性,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却始终严重地存在着“教育性”与“训练性”的矛盾以及“工具理性”与“审美缺失”的表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性专业教育”的提出在本质上融合了传统人文的诗性精神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它试图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里的“诗性”特质实质上就是要在专业教育中强化主体与客体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调摄,使得专业教育中突显出传统人文精神。
二、“诗性专业教育”的理念内涵
“诗性专业教育”概念在本质上表现为基于感性和理性相互融通的审美型专业教育。可以说,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理念的诗性专业教育,乃是一种当代诗教美育模式。这是因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和职业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优秀的专业品质和职业人生素养,这就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我们认为,开展当代诗教美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诗词欣赏和创作的能力,以及依托诗教活动和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更为基本和重要的是如何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载体的诗教美育模式,使诗教美育真正在专业教育中加以渗透,在第一课堂中加以深化,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提升自我诗性文化素养。
我们认为,以专业教育和诗性文化相融合为载体的诗教美育模式,其核心乃是融诗性文化与专业文化于一体,融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于一体,既着力于提升学生专业品质和专业素养,更突出了对于职业价值观和诗性人生的追求,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获得主体美的统一,走向自我成长的真实。正如黑格尔所言:“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这正是诗性专业教育的价值理念诉求。
显然,诗性专业教育是一种和谐教育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和谐教育的基本思想时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对于学生而言,客观性的世界知识固然可以经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并未能真正达到所谓“个体的和谐”。而达到所谓和谐的状态,则需要经过个体自我的一种“本质表现”。只有经过了具有主体特征的“表现”,并上升为学生的世界观,用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来加以证明和确立起属于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和谐的教育。诗性专业教育正是这样两种职能的统一,因而其本质上是一种和谐观念的教育。
三、“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下的知识观
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专业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客观性存在了,也不是一个被灌输的科学体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在这里,显然是从被教育者的主体状态来表达知识的概念,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应当要设法使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学生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
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专业知识需要经过“由知识达到信念”的转化,这样才能达到个体自我的充分和谐,“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来畅流”。
可以发现,在“诗性专业教育”理念之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合三为一的整体,知识表现为能力和素质,而能力和素质也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以前,我们往往从“工具一价值”的角度来辨别教育的和谐与否,如对于“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塑造,往往认为能力是素质的表征,素质才是能力的最终体现,只有符合“能力+素质”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显然,这种和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德育观”主导的教育论。作为和谐思想的诗性专业教育,则从“客观一主观”以及“共性一个性”的角度提出基于主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和谐观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为一体。如在学术教育中,突出地表现为“由理人道”、“理道合一”;而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教育中,突出地表现为“由技人道”、“技道合一”。显然,这一和谐观念不是从教育者的外在角度,而是从被教育者的主体建构和自我价值实现角度阐述了一种新的和谐理念。相对于日常“德育观”主导的和谐论而言,诤性专业教育的这种知识观和谐理念可以称为“主体观”视野下的和谐论。
四、“诗性专业教育”下的教育实践模式
基于诗性专业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观,笔者以为,从诗性专业教育内在层级和遵循的审美规律来看,诗性专业教育在教育实践的内涵上可分为相互关联、相互演进的三个层次: 1 拓展诗性载体:诗性载体教育中,文本形态的诗词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学者在尝试采用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方式培养学生,如在讲授基本粒子知识时,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廉幕无重数”来描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容易捕捉到其中的形象性。自然,传统文化的诗性资源不仅包涵了古典诗词教育,还涉及到文史哲艺不同类别,诗书画乐甚至武术、戏剧、舞蹈等等不同载体,而这些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元素蕴涵了丰富的诗性人文资源,在专业教育中都可以被充分借鉴和拓展。
2 开发诗性思维:诗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诗性教育中能够形成形象思维,能够充分开发专业思维和非专业思维。正如钱学森谈到创造性思维时说:“科学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如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开发了人的形象思维,人们在形象思维中以大脑左右半球的密切合作完成了全脑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生成。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人生阅历有关。人的脑子中吸收了各种经验和知识,而这种经验和知识的融合、碰撞需要一种“。触媒剂”才能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这种“触媒剂”往往就是“艺术”。
3 启迪诗性智慧:诗性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诗化”,工作的“艺化”,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掘美的体验,观照自身的本质,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最终进入美的世界。即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职业教育领域,尤其要在单调和乏味的职业生活中去“化技为艺”,实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由分工作业而向自由劳动的方向发展,获得人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诗性的智慧启迪不仅具有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等,而且对于人生的体验还有其深刻性的一面,能够增强对智慧人生的启迪和深刻性反思。可以说,诗性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拓宽了人生的体验空间,提升了人生体验的想象性,挖掘了人生体验的深度,让人们在诗性的熏陶下,进一步洞悉人生,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正是在这相互关联、相互演进的三个层次上,诗性专业教育使学生提升了专业品质,升华了职业精神,走向了智性人生境界。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基于和谐思想的诗性教育行为呢?显然诗性专业教育的教育实践观对于教育者还提出了自我素质要求。为了达到个体自我的“本质表现”与和谐,需要教育者转换教育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片面说教式的灌输,而是提升为与学生直接开展交流,从而引导所有学生共同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同时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此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式的、灌输式的关系,而是变为一种平等的、互动的、相融合的共同存在和面对问题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华诗性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精神,我们理应倍加珍爱,并借鉴、开发作为学生诗性专业教育的好素材。实践证明,让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吸收、积淀、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诗性文化,有利于提升其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塑造其职业人格,这远比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知识成效积极。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时代已经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可迁移性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要放眼世界,但必须立足民族;我们要面向未来,但必须借鉴经典。现代专业教育只有成为建立在深厚人文精神基础上的诗性教育,只有切实关照教育中的主体――人,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和人才的民族品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