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蒙晰琳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文章结合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该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协作学习;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蒙晰琳,广西公路技工学校教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203―0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课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把握好三个学习空间的转换,即“有意义接受学习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和“协作学习空间”的转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顺利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内容更新较快,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尝试和借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对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分别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几个平行班级中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都比较理想,这正符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旨。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模块实现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学习途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开拓、进取的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教师将任务的要求明示于学习者,这些任务可以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甚至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接受到任务后先要分析、分解任务,并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任务的动机。
首先,把已绘制好的CAD图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感观上有一个整体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把上一节课已保存过的简单图形打开,让学生把两个图形进行比较,有效刺激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自然而然的就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修饰课程表。
2.引导发言,分析任务
通过两个图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言,在绘制好的CAD图中,哪些是已有简单的CAD图中没有的,通过讨论分析,找出两个CAD图的不同之处。随即教师在板书中加以体现。总结出这节课的大小任务:
修饰图形――图形的填充
一、如何对图形进行填充
二、如何对填充好的部分进行修改
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板书后,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
3.实践操作,完成任务
在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采取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给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照葫芦画瓢”。运用这种任务,一般都是在这节课中出现的比较难的问题又是下一个任务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掌握的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又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任务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方向。例如要对已有图形中某一部分进行填充,首先让学生回忆“对谁操作要先选定谁”,所以要先选定要填充的对象(演示)。在这里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是对图形进行操作,实际也是在绘制图形,所以操作都是有“绘图”菜单中。给学生演示单击“绘图”下拉菜单,这时让学生观察在这个下拉菜单中都有哪些命令,然后让学生回答“图案填充”用哪个选项,学生很容易的就说出用“绘图”选项。接下来让学生在自己的图形中完成。这就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
二是“举一反三”。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例如,在对已填充的图案进行修改时,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修改后的效果,让学生观察与未修改前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应,最后老师右键单击已填充图案。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对参数进行设置,让学生思考“如何输入数据调整填充图案的比例”,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反复操作,即可得出结论。
三是“提高创新”。选择题目要有特点、有新意、有一定难度。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尝试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图案填充时,在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不拘小节,尝试着寻找其他快捷的方法。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绘图速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操作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对于标题、表格、组织结构图等单张幻灯片的任务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而在后面Powerpoint的应用中如制作一个项目报告则可以分小组进行,组间合作、组际评比。
综上所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习周期。我们看到任务驱动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法的充分拓展。
[责任编辑:舒 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