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 嘉 庄超颖

  摘要 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闯新路,是中学不少骨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挖掘其潜力,焕发其热情,提升其素养,对消减教师职业倦怠、拓宽教师发展之路、增大课改成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倦怠;专业化;教学热情
  
  这几年我们到中学调研时经常会听到教师叹息着事多人忙,有时听教师上课也能感觉到他们似乎是强打精神在上课,如果是偶而为之也就罢了,但看看现实情况就会知道这绝不是个例。而且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不少教学经验丰富,在学校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身上,这就越发值得我们关注。虽说这几年一直强调着素质教育,可是众所周知,升学压力依然是有增无减,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升学率的高低。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理论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学生心理的把握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师不断地付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或补偿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所谓的职业倦怠,指的就是职业的行为主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工作的效率也因此变得低下。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开始对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份工作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变得无欲无能,情感衰竭,自信感降低,挫折和幻灭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如何最大程度地消减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唤醒他们的教学热情,并使之在遇到改革瓶颈时依然葆有热情,真正在教师队伍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课改之路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走下去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这部分教师的特点,有的放矢,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关注的课题。
  
  一、挖掘教师潜力。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就年龄而言,骨干老师多处在工作后7~25年;就事业发展而言,经过磨练,他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对课堂和学生的驾驭正日渐娴熟,对个人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信。这时候正是他们状态最好的时候,课改没有理由不成为他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如果能发挥教师这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顺利越过职业生涯中的这道坎,将有助于提高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同时也将为课改的成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几年,国家教育决策者也充分看到了挖掘这部分教师潜力的重要性。早在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其中就提到:“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学科带头人计划就是这个工程的具体实施。而中学教师攻读教育管理硕士也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得到鼓励和支持。所以,尽管就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尤其是与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性来看,在观念、政策、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注重教师内在素质提高、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性的意识和努力已初见端倪,并将成为今后一个可预测的发展趋势。而通过学习培训,增进教学有效性,将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减轻教师额外负担,提倡人文关怀
  
  在与一些离开了原工作岗位的老师作比较深入的访谈时,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他们的如释重负。可是还有很多老师不能也不愿离去,他们还苦苦挣扎在教育责任与社会现状之矛盾中。所以,我们要让教师不仅接受新的观念,还能真正愿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尝试,就应多做一些务实的工作,比如:
  1、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政府在拨款上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民间力量,建立奖教奖学基金,尽量为教师的出外学习培训提供资金的支持,创造便利的条件。
  2、简化各类评比,多给教师腾出自我提高业务的时间;提倡良性竞争,创造教师合作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强强组合。
  3、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拉近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各年龄段教师之间、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相互协作观念。
  4、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作为掌握了一定教学技能,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如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有机会扮演新的角色,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将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以外的价值。解压
  
  三、引进心理干预机制,鼓励教师自我
  
  等待外界大环境的改变毕竟还需要时间,作为教师,学会一些减压的方式方法,对消除职业倦怠、焕发教学热情将大有裨益。
  
  (一)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1、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尽可能使工作变得愉快。这个环境包括教室、办公室这一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明亮整洁的工作环境会令人愉快,因此,应尽可能把工作环境布置得好些;另外,无论工作和个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努力高兴地同领导、同事、学生打交道,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中寻找乐趣,从同事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从领导中得到支持。总之,同他人发展积极关系,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将有助于缓解工作上的压力,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
  2、学会善待自己,消除不良情绪。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常常脱离师生沟通的真实性特点,对教师这个职业只从理想化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把教师的工作神话化,把学生对教育的接受性神话化,再加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求全责备,可以说,教师成了一个完美主义倾向比较集中的群体。别人这样要求他们,他们也这样要求自己,就是:好老师必须比一般人好,有丰富的知识,有理解力,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常常超时工作,为公忘私,较完美。总之,好老师必须超脱人性的弱点,自始至终显得公正、关心、同情。当一位老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完美的品质而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一些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就产生了。事实上,从不违背人性的角度,教师有必要重整一下对自己的要求,重新制订一些较实际较具体的指标,并且可以使用这样的心理语言,“教师尽量要一希望能够一可以一”给自己保持较开阔的心理空间,从而帮助自己释放一些没有必要的压力,每天微笑着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没什么大不了的”,让那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成为过去式。
  3、明确职责,张弛有度。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范围与职责,这是十分必要的。学期初对自己的工作就要有个总的计划目标,然后才能有所准

备、有所补充,尽量减少由于事出突然而产生的茫然失措。另外,要懂得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不管你是管理班级、年级、学校,授权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不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适当地把权力下放给其他人,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的工作。比如以前歌颂老师,就是桌前堆满作业本,老师在那边挥汗如雨,尤其像语文老师,一学期大小作文近十篇,两个班少说也得百八十人,真要全批全改,劳心劳力不说还收效不大。现在很多老师在明确要求、告之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批互改,其实效果反而更好。还有管理班级,物色几个得力的班干部,要比教师事无巨细、身先士卒的效果来得好,更是早为前人所充分验证。
  
  (二)开阔视野,在教学之外寻求突破
  在执教之初,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本身,关注自己能否教好,希望得到别人好的评价,这都是教师成长中必经的阶段,但教师早晚要超越这个阶段。学校宁静和谐,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脚步绝不能只驻足于此。本来教师的职业工作就平凡而单调,教师如果每天钻在教材和作业本上,远离社会和时代,社交圈子狭小,知识逐渐老化,越教越呆板,越变越僵化,怨气自然就大,倦怠也就不可避免。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们曾经问及教师与同事交流的情况,有的说经常,有的说必要时才交流,这就比较成问题。什么叫必要,就是你有需要才找人家。这时功利性未免强了些,你有空人家可未必奉陪。其实课前会后,坐下来聊聊生活、聊聊教学,所花时间不一定多,但对于联络感情、提高业务却很有帮助。古人云: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虽然不无夸张,但是经人一指点,豁然开朗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却不少见。所以,我们要低头看书,也要抬头看人,更要看看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只有跳出一本书、一本教参的狭小天井,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教学的本质。
  
  (三)找准角色定位。乐于接受新挑战
  现代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像古代那样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获得,学生可以从多种传媒中获取知识,课堂教学仅仅是其中一条途径,尤其是语文学科,课堂甚至不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往,我们曾经一厢情愿地把语文课堂当作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把课文当作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凭借,把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等同起来了。其实,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并不一定直接来自课堂,教师能给学生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学习策略的传授才最为必要。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以及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这为教师尝试新的教法、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契机。只要教师勇于接受变化、改革,在一个新的领域里逼着自己面对以前没有过的挑战,虽然可能会累些,但那是一种紧张着的充实,哪里还会感到厌倦,教学激情的焕发和维持就不是难事了。
  当教师不再为考试去逼学生死学知识,不再那么身心俱累,而是轻松地从培养学生个性角度去从事教育;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到那时,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深入人心、走向辉煌的一天。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