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寻找结合点,进行阅读拓展延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要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积累更多的语感材料。我们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效率,并从阅读中获益。如何找准结合点,进行阅读拓展延伸,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由兴趣点延伸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呢?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进行书目推荐,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2).利用猜谜语诱发阅读兴趣。
  (3)抓住学生的未知领域诱发阅读兴趣。教学《鸟语》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鸟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鸟的丰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借机引导他们去看书,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
  (4)通过课文内容诱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向学生提问:《三顾茅庐》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我又问:文中写的是第几次?既然是第三次,那还有两次是怎样的情形呢?学生语塞。我适时点拨他们查资料。结果,第二天上课,好多几个孩子都回去查了资料,了解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了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二、由疑点延伸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打进。”
  学习了《鸟语》之后,很多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如:鸟儿真的有语言吗?课文中的“我”真的能听懂鸟语吗?针对学生的质疑,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还鼓励他们通过上网,通过阅读书籍进一步进行讨论探究,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质疑中进行延伸,进行学习。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们一定会养成由疑点进行延伸的习惯,阅读能力相信会显著提高。
  三、 由学法迁移延伸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出文章的真谛,读出自己的个性。培养触类旁通的思维素质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学生自读习惯的最有效的途径。触类旁通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于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科学原理,参照相似的操作方法,在联想拓展、分析比较、知识迁移、内化整合的过程中迂回旁通,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三顾茅庐》教学中,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段景色描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段景色?它与诸葛亮的性格有什么关系?通过点拨引导,学生似有感悟,明白了写松、水、竹正是诸葛亮性格的暗示。松树是笔直的,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耸立地生长着。它却以正直、朴素、坚强为美。水无色无味,盛到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会成什么样子。古人戴凯之说:“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这不正是诸葛亮一身正气、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写照吗?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能利用所学,进行学法迁移。在《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文中“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与“非典”病人结合起来,感受到“非典”病人就像经历了冬天的万物一样,而叶欣就是初春的阳光,在阳光的普照下,万物复苏,在叶欣和其他医护人员的救治下,“非典”病人康复了。通过学法迁移,学生的心灵进一步感受到了叶欣舍生忘死的可贵之处。举一反三,学法迁移延伸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能力。
  四、由欣赏品味延伸
  在教学古诗两首《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后,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之后,我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歌。通过说诗形式的延伸,既帮助学生欣赏品味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又帮助学生进行积累。课后我还布置了选择性作业:1.搜集一些描写春天的佳句或散文,感受春天的美,感悟春天具有的勃勃生机。2.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3.诵读《春日偶成》,先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再写下来。
  通过这样的延伸,给了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语文鉴赏能力和思维表达的能力。
  五、由小练笔延伸
  我们常说小练笔大收获。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许多垂手而得的素材可用。我们要针对不同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住训练点,进行拓展延伸,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宽广。
  (1) 巧用学生的“说”。在学习《最佳路径》课文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说话练习:
  ①假如你是格罗培斯,你怎样向评委介绍你的设计?
  ②假如你是评委,你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
  ③假如你是游客,你怎样评价格罗培斯的设计?
  (2) 利用学生的模仿迁移。在学习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感受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后,引导学生想想其他植物或动物有什么特点,并运用此方式进行仿写。
  3.善用学生的“感”。在学习了《特殊的葬礼》和《仙企鹅》之后,学生的心中一定是不平静的,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由于预设了训练的良好时机,设计了较好训练的方式,课堂中学生不仅表现出了“下笔如有神”,还表现出了“情真意亦切”的情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