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找准读写结合点落实“语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找准文本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读写;语用;特色点;细节点;创新点
  一、立足文本,抓特色点促读写
  文质兼美的文本,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学习表达的优秀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文章特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技巧,使学生以读促写,写中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如“推想”是《拾穗》的特色写法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写,环节如下:(1)先认识“推想”及作用。①读中找词。从文中(置后)找出表示推想的词语:一看就知道、她知道、显然、也许、可能等等,再拓展:除了课文写的,还有哪些表示推想的词语?②图文结合,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推想?( 人物的过去、身世、家庭情况、家庭背景、身体情况、身份、生活……)③读中对比,比中悟读,体会推想的好处:探讨“把推想的句子去除好吗?为什么?”从而体会到19世紀穷苦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2)根据语境运用“推想”手法补话:“三十岁的售货阿姨把香菇抓起,放袋,装起,放袋……她埋头干活,粗糙的手指头两侧满是裂了一道又一道的口子, 。”(3)交流作品,二度修改。
  二、关注学情,引细节点落实“语用”
  老师以学定教,“让学”,使学生真正地落实规范表达,有效地培养语用能力。如教学《丑小鸭》时,围绕“欺负”感悟丑小鸭的处境,找“欺负”的语句时,生1回答一处,另一处内容没有说。生2语言重复说。这时,老师直接点明要害,创造机会,让学生提意见、交流补充,引导用上“我赞同(谁)的观点……”这种句式,耐心地指导学生二度说话表达,并注重评价“阅读理解词、句时,能联系上下文,捕捉文中信息并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给自己机会,这也是一种学习,真棒!”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语言表达训练中提高,回答完整、表达清楚。
  三、落实练笔,找创新点提升“语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与写相辅相成。落实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中提升“语用”的主要途径。
  1.串词
  创造源于积累。阅读时,撷取语言精华,串词成句、连句成段、组段成篇,进行语言再创造,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长期坚持,则厚积而薄发。
  如:学生写《泉》,我让学生运用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中积累的词语进行串词成段的训练。词语如下:泠泠淙淙,清朗,顿生,非止一脉,半含半露,滋润等。
  学生笔下生花,佳作多。如:去年夏天,我见到了独特的风景——北溪之泉。进山后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可谓无处不有。泉声是孩子如铃的笑语。泠泠淙淙的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清朗的泉声,令人顿生雀跃之心。我循声寻找,发现在密林之中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泉水。那半含半露的娇态,使我想起在院子里散步时,常常在我脚间撒娇的宠猫。每见我伸手欲揽其前,它必远远地跑开,仰起小脸儿逗着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它却又悄悄跑近,跃入我的怀抱。好一只调皮的猫儿!
  2.插话
  插话,为插图添话、配画。图文结合,为图写话,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春潮》一课,文本语言妙,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磅礴的气势,借不可抗拒的春潮来比喻充满激情的抗日民众。教学第三自然段“大江复活,欣赏春天”时,我让学生观看录像,读之前先为图配话,读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书中的语言再次为图片解说,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语言、对比语言、运用语言,充分说后二度为图写话,并在图上写一二句话,大大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题型具有创造性,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提升了学生习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变式
  变式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我想作文变式也可以通过变更表达形式,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到言意兼得。内容不浮华,不造作,形式独特,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语用”的最高境界。
  如学习了《和时间赛跑》,我问道:学了课文,我有什么感悟?请把它写下来。
  学生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
  学生2:时间回不来了,
  童年回不来了,
  外祖母回不来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珍惜时间,珍惜童年,
  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
  分析二位学生的作品,内容与文意吻合,都写得很好,对比之下,学生2的作品给人以表达形式的美感、朗读的美感,甚是更上一层。教学中,教师应落实并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