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为所有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高中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学生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本人就必修模块的教学谈一谈教学体会。
一、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真实”的
新课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情景化,创设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各种情景,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在教学中,本人曾设计这些教学情景:在火山喷发的实际情景中认识硫元素组成的物质家族中的成员;在雷电发生的情景中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情景中认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相互转化;在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提取碘的任务中学习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性质;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生产背景下认识金属铝、氧化铝的性质;从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的视角学习硫单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及硫酸的性质……
二、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是“轻松”的
要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化学课时的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物质性质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建立相关的科学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事实证明,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内在形成。
从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1要求的所有物质,但是相关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突出了核心,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因此在教学仍然象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必然造成教学时间不足。本人教学中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化学是“有趣”的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消极、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简单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真正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对观念意义的交流,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的观念理解。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要领的理解与建构,进入高认知水平,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栏目开展多种讨论活动。问题策略和活动策略在概念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化学概念理论比较抽象,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呢?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接近或者学生对其具有一定模糊认识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物质的量”的时候,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探讨如何利用宏观物质的质量确定微观粒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明白“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运用活动把对概念或理论的认识外显,如用最大的放大镜观察到的水的内部情况……这些都可以大降低抽象程度,使理论结果形象化。如在进行化学反应限度的这个概念的教学时,本人设置了如下的层层递进式问题:1、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被全部消耗?3、可逆反应是否会“停止”?如何判断?4、可逆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如何解释?利用这样四个问题,建立了化学平衡概念,紧接着第5个问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状态会改变吗?从而加深对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当然在运用问题策略之前,要理清教学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
四、准确把握内容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让教师教的是“自如”的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必修模块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如次氯酸、硫化氢等物质的性质是原课程中的考点,但在新课程必修阶段是不作要求的。对STS知识也不能随意扩展或“一步到位”。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在化学1中是拓展资源,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模块才要求的。在必修1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面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原料、原理、设备、材料循环利用等问题。
五、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保证练习是“高效”的
我们教师要首先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其次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进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
以上是我校高中化学教研组在近几年新教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做法和积累的点滴经验,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资料:《化学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