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英语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英语教师应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有机地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在课堂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20-01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英语素质在人才的素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从时代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度来认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从教学法入手,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来探讨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主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英语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与学习者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相关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因此,高职英语教育要充分符合这一特征。而我国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却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差。主要表现在单词量少,阅读能力差,发音不准,听力、口语都比较差。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热情不高。每次上课都是被动地学,课后再也不动书本,个别学生由于对英语失去兴趣,连英语课都不听了。
2、教学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各层次的外语教学普遍适用单一的教学内容,高职专业英语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从内容看基本上是英语的压缩版。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性
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的过级考试为核心的阶段,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使用的主要是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普遍缺乏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从事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存在重词汇质量、轻数量,重精读、轻泛读,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等现象。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高职教学还是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师的教法等。
二、激发兴趣的目的
所谓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这种趋向性和选择性能够使人排除一切障碍,去探索、去实现。学习中的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理角度来看,大脑神经细胞只有处于兴奋状态时才能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刺激和增强细胞活动的动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成功的进行告知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方法本身不是目的,方法是要为目的服务的,因此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这不是简单的往教学内容或课本内容插入一点常用词汇、句子或相关的语言常识,这意味着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获得知识、取得信息、构建人际关系、表达自己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这些需要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和布置不同的任务,通过种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师生实际。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法,同时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心理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方法,那么就会疲劳,如果一堂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变抽象内容为具体,变间接内容为直观,变静止事物为动态事物,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单签尤其要重视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关键,而高职学生一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就可以在良好的兴趣指引下,较快地入门,从而有利于提高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文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J}。现代企业教育,2007(04)
[2] 尚静,外语教学中情感激励策略的构建{d}东南大学,2006
[3] 于冬梅,高职英语教学转变及调整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5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