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阶层的心理危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力
白领阶层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白领阶层指企业家、公司管理者、企业员工、科研工作者、教师、编辑、记者等脑力劳动者,他们大多处于中年阶段(即30~50岁),这个时期是他们(包括男女)一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时期,为什么?
第一,在激烈竞争下容易产生心理高压。当今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处处都是战场,不仅商场如战场,职场同样是战场。到处都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可闻而不可见,到处都是你追我赶,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一不留神就会被挤下去,真正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而白领阶层是竞争最激烈的阶层,他们总会有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所以往往导致心理高压。
第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精神常遭遇重创。激烈竞争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当然比较复杂,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同事、同行之间往往存在着妒忌,明争暗斗是在所难免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暗箭伤害。常言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一旦遭遇暗箭,精神往往受到重创,承受不了,就易出现心理危机。
第三,置身成败之中的精神痛苦。要干一番事业或正在干一番大事业的人,不是人人都一帆风顺,他们时常要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时常要面对挫折和失利,这样就会遭受精神痛苦。如果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不能坚强地面对,不能走出失败的阴霾,整日沉浸于失败的痛苦之中,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
第四,责任重大导致精神高压。白领阶层大多肩负着重要职务,他们有的是决策者,有的是领导者,有的是策划者,有的是设计者,有的是研究者……由于责任重大,一旦有什么闪失将会给国家、企业、工程、公司等带来重大损失,所以他们往往精神压力极大,有的昼夜焦虑、寝食不安,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出什么差错,在如此心理高压之下,极易使他们发生心理危机。
第五,身系万金以致安全有岌岌可危之状。有的企业家、公司经理、商场财会等身系万金,腰缠万贯,他们对自己的安全和金钱安全总有岌岌可危的不安全感,有的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导致精神很紧张,也就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白领阶层怎样应对心理高压
白领人要会减轻心理高压,那么,怎样释放心理高压,让白领阶层的心态也变得大众化,变得和常人一样呢?
第一,给自己选几个优秀的高心理素质的助手来分担自己的压力。也就是说领导者安排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经济人才、经营人才等时,除了要看他们的工作才华之外,还要看他们的心理素质,要选择那些心理素质高的人委以重任。
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高的人?有三大要点:
――自信心强,善自强的人。
――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自制能力强的人。
――胸襟开阔、乐观豁达、理想远大的人。
第二,一切要会防患于未然。所谓防患于未然,就是要善于预测风险,要会事前估计好各种不利因素,《易经》最强调预测,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只有事前把握好风险发生的几率,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诸葛亮就是一个预谋在前的人,他每一次大战前都会做好周密的谋划,所以我们看到他总能大获全胜。因此当我们在做一件大事前,如能做好周密的分析和预测,能在事前做好对一切风险因素的估计和防范,那么我们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既然胸有成竹,那么心理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
第三,要善于自救、善于自强。打开心里的钥匙就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碰到挫折,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而不能用消极的心态处理,那么怎样自救、自强呢?首先,事情发生后,要冷静沉着地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自我进行疏导,自我减压。其次,要冷静沉着地检查各个步骤,找出破绽,问题一旦发现,就可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摆脱困境。最后,要善于自省,孔子的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善于检查自己在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了,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避免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在身处困境时能够摆脱压力,自救、自强。
第四,要善于发现转机。一般而言,风险和机遇并存,有风险,有危机,才会激发人在黑暗中寻求曙光,只要光明点被发现,转机就出现了,而有了转机,就能走出低谷、逆境。
第五,要善于调动团队力量。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能调动团队力量,使自己的团队协调一致,各尽所能,那才真正有力量,有了力量才心不虚,心不虚才能战无不胜。
这里,作为团队的领导要能够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会用人。发现了优秀的人才,对他们委以重任,就要信任他们,协调好他们的工作关系,让他们各尽所能、放手去干,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其次,要会统筹策划,掌握全局,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应统筹全局、抓大放小,该放手时就放手,而不要无论事情大小,事必躬亲,不仅浪费了人才,还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
第六,要会劳逸结合。白领阶层多为脑力劳动者,应学会自我养生,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以免过度劳心,产生心理危机。这就要求他们要笑对人生,乐对工作,开朗性格,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摘自《书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7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