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芳

  摘要: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在完成高等教育后仍需继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竞争与变化。教育不再仅仅是就业的需要,它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而语言学习和教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应致力于这一教育目标。自主性学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作者重点讨论了自主性学习的含义和它的理论依据。
  Abstract:Still the technical swift development, requests the people after comple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continue to study, like this can adap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and the change. The education no longer merely is the employment need, it passes through in learner's life. But the language study and the teaching take the entire education process a part, should also devote to this educational goal. The independency studied more and more vital role, the present writer was discussing the independent study meaning and its theory basis with emphasis.
  关键词:大学教学 自主性 理论依据
  key word: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independency the theory rests on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英语学习教学研究”(102400440085)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对于“自主学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国内外也已有大量的研究。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以下含义:自主学习的学生应该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能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进而有计划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能意识到学习结果并能评价学习结果。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主地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构建有利的资源环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自主就是管理自身的自由和能力,同时包含自行决定的权利。他们将自主与责任挂钩,强调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认为要促进学习者自主,就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意识。从技术的角度看,自主学习是独立学习的行为和独立学习的技术能力,是一种脱离教育机构框架和没有教师干预的语言学习行为。从心理角度看,是内在的,能自我管理学习的心理能力。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自主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以及对这种外部环境的控制。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调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界定自主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更多地需要给予监督、指导,什么时候较少需要引导、帮助。自主学习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习者的态度,计划和监控学习过程的能力,还有环境。自主学习有层次性,由被引导的语言学习,“半自主语言学习”,最后达到“完全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培养下逐步形成。事实上完全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所以比较适宜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要消除两个方面的误解:一是自学;二是脱离教师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学生的自学。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环境”。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索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或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决定了自主学习决不是脱离群体的个别学习,而是一种在强调集体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给予每个学习者理想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自主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学者给自主学习下的定义,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习的主动性:人的主体性的显著标识就是他的主动性,主动性包括个体行为的目的性、选择性、自我调节性。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做出行动,并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这种主动性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保障。
  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学习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习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样所学的知识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
  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的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在现实中,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自主学习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方面可能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是不自主的。
  学习的反思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目标和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调节。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大多可分为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制约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设置的目标、归因和情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两个关键变量,因为他们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社会认知学提出了若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强调随意教学,和谐师生情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罗杰斯认为,教学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信息加工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在环境中如何由感官、辨认、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吸收并运用知识的方法。即人们接收、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这一理论中有一些概念,比如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以及一些关于遗忘的规律等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多帮助,同时也给我们语言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记忆规律,并帮助学生运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来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理论表面看来似乎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本质上两者是分不开的,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社会互动理论能指导我们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监控性、和评价性等方面的培养,并能指导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 月第 1 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