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中小企业享受融资“阳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作华 胡国强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2009年1―3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省贯彻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情况开展了检查。检查发现,我省中小企业 “融资难”仍需花大力气解决。
  
  有“米”不作为,“雨天不打伞”,出现了“货币宽松,信贷紧张”局面
  
  2009年1月,银行信贷增长1.62万亿元;2月,增长1.07万亿元……2009年以来,全国银行业新增贷款呈现放量势头,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融资难题仍未得到实质性破解。
  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独特优势,销售一直供不应求,今年一季度完成出口550多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3。但这家企业发现,当前办理银行授信似乎比打开国外市场还要难。
  2009年初,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1亿元贷款到期归还之后,重新办理授信手续时遇到了麻烦。对方称,其授信权刚被总行上收,分行已无权给予授信,目前总行对纺织类企业的进入很“慎重”。
  “银行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太强了,”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欣羊无奈地说,自己前几年搞新技术研发,投入比较大,现在本来到了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没想到金融危机一来,个别银行立马就“躲”起来了。
  曾经打赢过“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 的通领科技集团是温州的一家著名民营企业,该公司在美国佐治亚州成立的首家境外高科技工业园区――通领科技集团美国工业园项目,已经得到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汇局3个部门批复和大力支持。通领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伍胜介绍说,该项目至2008年底,本公司已经投资998万美元,但国家开发银行等几家银行承诺的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没有给一分钱贷款。
  “银行的工作人员每次来看企业都说‘很满意’,但走的时候对贷款又说‘研究研究’,可‘研究结果’一直遥遥无期。任何投资项目都需要银企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国家银行的帮助和支持,不能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就歧视、漠视和不守信用。”陈伍胜说。
  2009年1―3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省贯彻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情况开展了检查。一些企业反映,由于早先购买的门店类固定资产市值缩水,现在不仅拿此做抵押的贷款额度大幅降低,而且出现银行不肯放贷的现象。此外,由于早前发生过银行“骗”回贷款不再放贷的情况,一些企业家觉得只要原先的贷款不要抽回就好了。
  此外,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位于上虞市的浙江润绿食品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2008年,该公司贷款200万元,结果企业真正拿到的只有170万元。
  浙江润绿食品公司董事长胡建苗说:“贷款总额的15%作为保险金由担保公司保管了,企业现在急需资金,好不容易贷到了款,却要打折扣。”
  此外,公司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也让许多企业负责人难以理解。胡建苗说:“公司有价值800万元的高新技术设备,银行不肯作为抵押物,不能放贷。这些设备是可以评估作价的呀。”
  浙江省工商联一位负责人说,虽然近期银根松动,但银行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取的仍是“惜贷”做法,有“米”不作为,“雨天不打伞”,出现了“货币宽松,信贷紧张”的局面。
  
  增量信贷给了谁
  
  2009年一季度,浙江一些商业银行贷款投放量均大幅度增长,有的甚至可被形容为“天量”放贷,但是贷款多数投向了国有企业或者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项目,中小企业从中受益并不多。
  2009年1―2月,建行浙江省分行面向杭州地区的公司客户投放贷款75亿元,新增贷款相当于去年全年的75%。银行方面表示,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给了“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
  建行浙江省分行一位部门负责人承认,大项目贷款放多了以后,对中小企业确实会有“挤出效应”。尽管这家银行贷款结构一直强调“三三制”――大企业(国有企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比例三分之一多一点,个人信贷三分之一,剩下的给中小企业,但2009年前两个月中小企业新增贷款所占比例仅20%左右。
  其他一些银行情况也差不多。2009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排名前10位的贷款大户,其中9个是政府项目。
  农行浙江省分行主持工作的副行长陈献明分析说,2009年初,银行一些项目贷款主要是放给了政府性投资项目,原因之一是年初配合“保增长”战略的需要,二是春节过后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还没有完全起来。加上原材料价格大大下降,不少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不像2008年那么紧张。
  “我们也很着急,如果把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政府主导项目,一旦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上来后,银行信贷供应跟不上怎么办?”3月份开始,陈献明亲自带着信贷人员下到企业和农村调研,务求把那些有效的信贷需求“挖掘”出来。
  浙江小精农机制造公司董事长徐岳平感慨:“中小企业贷款额度不高,有的银行信贷员嫌麻烦,同样办理一笔贷款,大企业贷款额度大,对银行来说,意味着利润也高。”
  徐岳平建议说,政府要研究如何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例如,完善银行信贷员的业绩考核机制。
  3月份,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行情况检查组指出,人行、银监等部门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加快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专营机构,从扩大小企业金融服务网点、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总量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组织形式与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从机制体制上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除了银行,浙江丰富的民间资金也是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重要来源。目前,全省已有5家村镇银行获批组建、4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张营运,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2月底,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9989笔,累计金额91亿元,目前放贷余额为46.6亿元。
  但是对于数量超过百万之巨的浙江中小企业群体来说,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仍显得“杯水车薪”。“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周期一般只有3个月到6个月,总额控制在50万元,对我们公司帮助有限。”浙江润绿食品公司董事长胡建苗说。
  
  据胡建苗介绍,浙江润绿食品公司旺季收购农产品到加工出售一般周期在8到10个月,资金缺口几百万元。
  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浙江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上限为2亿元,从银行融资的上限为注册资本的50%,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往往开张没几个月,手中的钱就贷光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不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有时就会产生借贷周期跟企业生产周期不匹配的问题。”浙江银监局法规处处长陈志法说。
  尽管浙江民间“藏富”之丰举世公认,但是民间资本进入合法可融资市场的渠道并未完全打开。由于大量的民间借贷在地下运行,利率监管无从落实,2008年上半年,浙江一些地区的民间短期资金拆借利率飙升至月息7分、9分,相当于年息84%、108%,“高利贷”成为了压垮一些民营企业的沉重的大山。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破解金融“瓶颈”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是要统一认识、加大力度。”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科技处副处长刘树林说,国有大企业、政府性项目固然重要,但浙江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创造了全省九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当前要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就必须依靠民营企业,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显然,放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段来说,“保增长”无法回避中小企业的作用,“保就业”更加离不开中小企业。要落实“两保”目标,相关政策“瓶颈”必须先予破解。
  浙江省工商局个私经济监管局局长张志益说,这几年地方政府出台了政府扶持基金、风险补贴等办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融资难”,就必须破解一些金融“瓶颈”。
  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欣羊说,金融危机一来,银行要收缩,“卡”的肯定是民营企业,导致民营企业“难上加难”。商业银行一是要摒弃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心理,对民企国企一视同仁;二是在风险防范上要更加科学,不能“一刀切”地对某些行业实施制裁,而应该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满足有技术含量、有市场的企业资金需求。
  此外,银企关系中,银行一直是强势的一方,贷款协议一般都是银行怎么说就怎么定,企业对于一些“霸王条款”也不敢不遵从。浙江省工商联一位负责人说,根据银行制定的条款规定,企业贷款合同到期前,银行利率若发生变化,贷款利率都会就“高”执行,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企业是很难享受到中央降息“利好”的。
  对此,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行情况检查组也指出,银行要强化社会责任,合理运用利率浮动政策,让中小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阳光。
  面对目前现状,有专家提出,对于民间资金进入可融资市场的渠道必须进一步拓宽。一方面,要进一步打开民间资金的投资空间。当前,一些国有垄断资本控制的行业如银行、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或多或少都存有准入“门槛”高、民间资金进入比例受限制等问题。如果能打破政策“瓶颈”,放开民间资金进入,自然也就会将银行信贷转移、“解放”出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投放力度。
  另一方面,对已合法化的民间资金融资形式应加大支持力度。浙江省金融办金融一处处长潘广恩说,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当前政策对其融资来源、税前风险拨备比例、不动产抵质押手续办理等方面都有限制,如果能将其定义为“微型金融机构”,让其可以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低息融资,无意将会大大推动这项新生事物发展,从而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更大助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6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