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产业紧缺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乳制品产业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在内蒙古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中做出了极大贡献,为了增强内蒙古乳制品产业的主导性作用,提升产业链上的附加值,对乳制品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显得更为迫切。但是我们发现内蒙古高校有关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导致乳制品产业人才资源短缺。所以本文从内蒙古高校当地情况出发,针对高校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上乳制品产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乳制品产业 主导产业 人才培养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第一,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场和天然牧场,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天然牧场6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第二,乳制品产业是蒙古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产业,乳制品产业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发展历史悠久;第三,内蒙古有地处北纬45度,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3000万亩人工草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优质奶源的输出提供了基础条件。伊利、蒙牛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两家优质奶源基地,培育出中国乳制品知名品牌。综合来讲,乳制品产业作为内蒙古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地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乳制品产业第一大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奶源生产输出加工基地,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产品销售收入等重要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据内蒙古新闻网于2018年9月27日发表的文章《建设中国最优质奶源基地,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报道,2017年全区牲畜头数1.26亿头只,牛奶产量693万吨;全区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超过80%,农企利益合作机制的比例达到47%,85家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417.7亿元。内蒙古自治区乳制品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伊利、蒙牛作为呼和浩特的两大奶源生产基地,已经实现了乳制品产业规模化生产,并分别跨入全球奶业第九位、第十位。
据中国客户网统计,截止到2018年为止,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名录246家。其中,伊利集团乳业在全球稳居第一,同时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据2017年年报显示,伊利营业总收入680.58亿元,同比上升12.29%;净利润60.03亿元,其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17.70%;综合市场占有率20.5%,同比上升1.4%;蒙牛采用国际化战略,跻身世界乳业十强,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品企业。据蒙牛2017年年报显示,蒙牛实现收入601.56亿元,比2016年的537.793亿元增长11.9%;净利润20.478亿元。
除了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制品企业,内蒙古其他地区也拥有多家乳制品企业。内蒙包头骑士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主营产品或服务为各种奶粉;内蒙古察右中旗利牛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乌兰察布液体乳及乳制品行业知名企业,主要经营奶牛养殖、牛奶购销、饲草料加工销售;内蒙古金河套乳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以乳制品开发为主业,集科研、奶牛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企业总资产上亿元,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产品有四大系列,十多个品种,拥有系列化奶粉、奶茶粉、干吃鲜奶片、牛奶豆豆糊等生产线各一条,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奶粉生产加工企业;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蒙古蒙王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行业内领先的知名企业,注册资金200万,主要从事生产固体、粉状、液体乳制品系列雪糕乳品饮料经营服务。
二、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乳制品产业在内蒙古地区作为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满足市场上乳制品产业人才的需求,对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从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开设与乳制品研究相关专业的学校仅有五所。内蒙古大学在乳制品研究方面建立了“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且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蒙古农业大学将乳品工程专业单独开设,同时还拥有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这三所高校主要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通过内蒙古这五所高校学校官网对涉及乳制品研究部分的介绍了解到,内蒙古地区高校乳制品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内蒙古高校关于乳制品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
内蒙古高校涉及到乳制品的专业大多在生命科学学院下开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情况为:内蒙古大学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權点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内蒙古农业大学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等二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内蒙古科技大学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内蒙古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设有“内蒙古自治区乳源性致病菌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内蒙古农业大学有专门的乳品工程系和乳品研究中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在2017年新增乳品工程本科专业,建立多个有关乳制品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部支持下建立了“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奶制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乳酸菌与乳品发酵剂”自治区工程实验室、“乳制品研究”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益得”乳制品实验厂、“畜产品加工”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乳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三)内蒙古高校地区有关乳制品研究科技创新情况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转基因高产肉牛新品种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内蒙古农业大学在乳制品天然乳酸菌的分离与开发利用、功能性乳制品研制、高新技术在肉乳保鲜上的应用方面取得杰出成果;赤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活动并多次获奖。
三、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作为乳制品产业第一大省,但是高校在乳制品产业紧缺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内蒙古高校乳制品专业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缺乏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或企业对高校乳制品产业紧缺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低等,这些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乳制品专业人才数量少,不能满足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出现专业高素质乳制品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
(一)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首先,在表1内蒙古高校有关乳制品专业设置情况中分析,乳制品产业虽然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设置乳制品专业的学校仅有五所,乳制品专业在高校的覆盖面不大,并且该专业一般是在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致乳制品产业人才输出质量低,不能很好满足乳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其次,乳品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除了专业划分比较笼统外,也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重课本理论轻实践操作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样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容易使学生形成对课本以及对老师的依赖,缺乏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国家或教育部支持的重点乳品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少,高校乳品实验室基地少。乳制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需要高校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但是由于高校在学生实际操作的实验室建设方面还有缺陷,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锻炼平台,导致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不完善,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乳制品产业人才。
(二)教师的实践与科研能力稍弱
其一,我们可以从内蒙古高校乳制品专业设置看出,不仅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数量少,而且在大部分高校乳制品专业并没有单独开设,只是食品科学技术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专业数量少,缺乏清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个师资力量弱,不能达到乳制品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二,乳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专业理论修养与掌握实践技能的教师担任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比较强。但是在内蒙古高校中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过少,远远不能满足乳制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也缺乏对从与乳制品相近专业转岗过来的教师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导致乳品专业优秀教师数量少。其三,内蒙古高校缺乏对乳制品产业科研人员的激励,比如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少,科研实验室建立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校内外人才培养脱节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出乳制品专业人才的责任,而培养乳制品专业人才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还需要高校与地方乳制企业紧密合作,加上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乳制市场需要的人才。在内蒙古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对于乳制品人才培养存在相互脱节现象。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在乳制品方面的科研课题研究数量少,或者即使有省级的科研课题,也仅仅是纯理论上的研究,在实践环节缺少深入探索。这是因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过少,学生缺乏实地操作平台,在乳制品研究方面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说,内蒙古高校乳品工程研究中心或者乳品研究实验室设立较少,只有一两个高校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设立了研究中心,这说明政府在乳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财政投入少。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营利。企业自身会考虑:如果接受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学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符合,如果对实习生进行再培训,企业需要承担高额的成本,因此会减少企业利润。所以在乳制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未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造成乳制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低,不能满足市场上的人才需求。
四、完善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乳制品研究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拥有乳制品加工环节的实践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高校应该针对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其一,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使乳制品专业成为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学科。比如学生可以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收集关于乳制品整个加工过程资料,以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之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乳制企业加工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乳制加工过程的了解。其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由专业课老师或者企业技术人员讲授,致力于为学生構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乳制品加工及性质、乳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发酵技术、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等主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乳制品专业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其三,学校建立重点实验室或者乳品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和相关课题研究。乳品工程研究中心侧重培养对乳制品高端产业链研发的高层次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乳制品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为了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该给予科研人员优厚待遇和好的科研环境。
(二)提高教学人员的实践与科研能力
第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优秀并且科研成果显著的导师带领本科生做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充分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得到培养,这样他们可以主动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极大提高科研水平与能力。第二,加强乳制品专业优秀师资力量的建设。高校师资力量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内蒙古高校乳制品专业的优秀人才严重匮乏,学校可以整合校内师资力量,聘请校外杰出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和能力互补的优秀人才队伍。另外可以发展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相结合,也可以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培养人才,比如培养良种牛改良技术、饲料加工业、饲养管理、加强奶牛的疫情防治工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向的人才。第三,内蒙古高校可以增加科研工作者出去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且为课题组人员提供最佳科研环境。比如荷兰的乳制品产业发展比较前沿,研究人员通过出国学习机会对乳制品产业整个产业链加工进行深入了解,提升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首先校企合作,学校要根据企业发展要求设置科学的专业课程,提高实践学时比重,制定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要建立一整套的科研基地,设立研发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可以聘请学校优秀的博士导师做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其次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政策,并且要求地方乳制品企业接收当地高校师生进入企业实地考察研究;另一方面,政府要指导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乳制品产业新专业设置、旧专业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乳制品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建设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总之,乳制品产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应在传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延伸校企职能,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好校内外两个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