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选择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作为未来发展目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连市作为东北区域对外的窗口,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必然的。作为大连市最重要产业之一的金融服务外包,在面对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多方挑战时,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在未来的发展将会革新。所以,通过对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性与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相结合,以大连市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为未来目标进行发展分析。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大连市离岸金融市场;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143-02
大连市是我國东北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与上海市一样,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联系世界的纽带。同样,大连市也是联系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大连市正式成为中欧班列中国北方的转运中心,加深了大连在东北区域经济的龙头地位。而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部分,对大连市与国际接轨具有推进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大连市金融业国际化的程度。
一、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的优势
对于大连市来说,建设离岸金融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方面的优势是政府政策所带来的政策优势。大连市拥有自由贸易区、普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多个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各司其职并且拥有诸多的政策优惠,吸引了不少的外资企业到这些功能区落户。这些在不同功能区落户的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商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服务等业务,资金流动极为频繁、有大量的离岸资金进出,所以需要相应的离岸配套服务来满足这些外资企业。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水平高是大连市建设离岸金融第二方面的优势。从最近几年来看,大连市的经济水平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大连市早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73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人均生产总值110 673元,依照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 769美元。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城市来说,大连市的金融体系比较完善,这也是建设离岸金融的第三方面的优势。根据大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金融和融资服务类机构741家,其中,外资机构60家,法人机构23家,全国性金融市场1家。全市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2.3万亿元。金融中心的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稳占东北地区首位,并且首次入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根据大连市统计局2016年的统计,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达到了14 701.7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年初增加了965.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的余额为11 803.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67.5亿元。全年全市银行间外汇市场共开放233场,办理外汇交易1 031笔,成交金额折合12.2亿美元。全年备案境外投资项目有140个,协议投资的总额达到了37.9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了28.7%,其中中方的投资达到32.3亿美元,增长了10.3%。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到了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大连市跨境金融业务在飞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必定会刺激和促进东北地区与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汇聚。而大连市作为东北区域对外的窗口,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将是必然的。
二、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
大连市作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并且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软件国际化示范城市”。同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外包产业群,依靠软件外包的基础,大连高新园区、甘井子区和金州区的金融服务外包已经较早发展起步。目前,大连市高新区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并有一定的知名度。早在2009年,高新区金融外包收入就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33%。大连高新区已和50多家外包企业开展了金融外包业务,同时还吸引了汇富东风结算中心、联合担保的全国结算中心、结汇中心以及后台服务等项目与园区合作。国际金融的入驻与看重为园区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连高新园区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培育出来了一流的本土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如东软、华信、信达雅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等。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等核心业务,让大连市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具有了专业技术的优势。因此,大连市毋庸置疑的可以担当起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领头羊”的角色。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进入金融外包领域,虽然大连市是金融外包领域的第一批开拓者,但也面临着全国市场份额的减少,一些优势也将变得不再明显,甚至成为劣势。东北地区,除了大连市以外,长春市、沈阳市等城市也先后提出要建设金融外包服务。以沈阳市为例,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政治中心,也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拥有许多银行的总部,加上近几年来沈阳市政府采取了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让人才回流沈阳市的措施,来扶持沈阳市的外包产业基地的建设,建设进度和速度明显快于大连市。在人才供给方面,大连市与广州市、杭州市等其他地区金融外包服务的城市相比,几乎是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导致在竞争中没有优势。而在对日金融外包的发展中,大连市又与北京市和上海市有一定的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越来越多金融外包业务趋向国际化,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大,大连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来自印度主要城市的最大挑战。大连市的城市环境、人均GDP,使得大连人力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而印度以廉价的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讨好国际金融外包市场,使全球80%的金融机构都选择了印度。加上印度官方语言为英语,与欧美的连接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和更具有吸引力,导致欧美的金融外包业务主要都在印度,影响了大连市进军欧美市场的速度。在金融外包国际市场上,印度处于世界的第一层次,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紧随印度的步伐,紧紧的跟着后头,抢占国际市场。因此国际上,大连市面对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三、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位
由于大连市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所以未来发展目标的确立显得十分重要。而大连市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势在必行。在未来,大连市的离岸金融市场在与我国其他城市比较中也会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应该将未来的市场目标定在大连离岸金融市场,打造大连离岸金融服务外包。
根据相关的报道,96%的全世界财富500强企业都已经制定了相關的服务外包战略,其总体规模也是相当的可观。其中美国外包市场规模就有7 000亿美元以上,目前却只有16%在国外。随着全球市场化的发展,美国外包市场将会大部分转移出国。日本离岸外包市场的规模也紧跟着世界市场的变大而持续加大。在日本5 000亿美元的外包市场中,有85%以上的离岸业务将转移到我国。而大连市与日本交往颇深,无论是文化还是交通都比其他的城市要有优势。这些条件吸引了三菱、索尼、日立等日企在大连市建立了离岸服务中心和软件开发机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才,为大连IT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当大的便利。同时,从成本的优势出发,国外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寻求离岸外包服务。
四、大连市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建议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无疑是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日本是大连市的金融服务外包出口的最大国际市场,一旦日本的经济出现低谷甚至市场抵制时,作为日本最大的境外外包基地的大连市必然会随着日本市场的影响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大连市外包行业损失惨重。而且大连本地金融基础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城市来说较为薄弱,在承接当地外包业务的规模上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发展离岸金融外包,政府就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来支持产业的发展,使得大连本土的提供商可以巩固和发展日韩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基础,从而提高本地供应商的市场开拓力和服务管理水平。随着本土供应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增加在比较成熟的欧美服务外包业务市场的市场份额,以本土供应商廉价和服务水平高的优势来扩大成熟的欧美外包业务承接规模,以达到发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目的。同时,政府有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高风险和为本地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利用好与日韩外包长期合作所形成的合作关系所带来优势,在国际上打响大连市的企业品牌,树立物美价廉的企业形象和利用与日韩合作带来的经济收益为基础逐步拓展规模和进入附加价值高的欧美外包市场,就能完成离岸金融外包的转型。
降低运营成本是欧美、日本等发包企业将金融业务外包和选择接包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成本相对较低是大连市与其他的国际城市相比最为重要的一个优势。大连市外包行业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个优势,降低金融服务外包成本,特别是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时,更要降低成本来吸引国外的发包企业。而降低成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企业的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大连市可以参考上海自贸区的做法,让政府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加大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扶持力度。可以直接设立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因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也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扶持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也就意味着促进大连离岸金融的建设,一举两得。同时,对新入驻的或者取得更高国际认证的离岸金融外包服务提供商给予资金鼓励,适当的减免房屋租金或者购房补贴,从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给予较宽松的政策支持,奖励对扩张市场取得一定成绩或者金融服务外包总额获得突破进展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闫思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调研报告——大连市[R].2010-11-19.
[2] 张世坤.关于创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5,(1):27-30.
[3] 刑智毅,李辉.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建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2):53-56.
[4] 冯士森.大连市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及总体构想[J].现代商业,2010,(32):161-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