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正在为“三农”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文章从互联网金融角度出发,阐述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从文化教育,信用體系,监管防控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三农 乡村振兴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逐渐形成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近几年新出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致力于解决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工作重点和难点的“三农”问题,助力“三农”的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降低用户的融资成本,为农户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农户们可以更为及时的了解各种信息,增加资金偿还的多样性,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互联网金融在为农村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挑战。
  二、文献综述
  李健雄(2015)提出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础上将“三农”变为“四农”的观点,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农企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基于供应链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金融来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发展。王硕(2015)详细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顺应农业生产规模化,做好金融服务,满足农业发展融资需求的建议,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建设。Zhou L等(2016)指出中国农村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较窄,仍然缺乏有效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市场体系对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作用,建议政策当局制定垂直合作体系,系统整合各种要素。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度低
  首先,由于农民群众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对晦涩的互联网金融知识难以充分理解,阻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发展仍然较不全面,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传播受到抑制。其次,传统金融业务十几年的发展,使得其在农村金融中处于统领位置,传统的金融业务有着广泛的农村群众基础,已经得到农村群众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很难冲击现有的农村金融模式,阻碍互联网金融在支持农村建设过程中遭到巨大的阻力。最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就会导致,尽管在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缺乏,最终使得互联网支农功亏一篑。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难以控制。
  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较之传统金融模式,其风险发现机制,风险预防机制,风险管控机制,风险处理机制等均不完善。因此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其次,当互联网金融与“三农”问题联系起来时,会加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骨头,受到农业发展落后,农村地域限制和农村群众信用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三农”过程中举步维艰。最后,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互联网技术本身就容易发生信息泄露,操作不当等风险,易遭受到电脑黑客攻击和电脑病毒入侵等危机,给客户带来财产损失。
  (三)农村的信用体系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三农”问题的有效发挥的基础是农村信用体系的健全。但是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相对比较落后,农村的信用氛围不够浓烈,建立农民征信体系难度较大、农业信用建设服务不完善、信用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等问题。从而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此外,由于农民群众相关信息较为分散,在对其进行整合时任务繁重,且整合过程中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极大的约束。
  (四)国家相关政策监管不到位
  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到位,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以迅速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因而导致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野蛮生长,不受管制,如P2P平台e租宝事件。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还有很多,导致整个行业的风险极大,这一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制度。其次,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现有的金融法并不适用,而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又尚未建立,最终导致当出现法律纠纷时,公民的合法利益难以得到保护。对于农村群众来说,其本身拥有的可支配资金较少,如果难以保证其合法权益,自然会更加增加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抵触心理。最后,农村地方管理机构可能会考虑到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而滥用权力,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相关建议
  (一)继续推进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建设
  对农村的互联网文化水平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的互联网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的互联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互联网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人口互联网金融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当地商业银行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确保让每一个普通百姓都知道并了解互联网金融,帮助村民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消除对互联网金融的偏见和怀疑,摆脱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国度依赖,与时俱进,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政策。由此,为互联网金融助力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促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和推广。
  (二)加快探索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防范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大对风险的政策规范,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行为。另一方面,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不应该鄙弃传统金融业务,应将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融入于传统金融业务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从而增加农村群众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在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调控的同时还应该营造宽松的监管环境。目前,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引发的金融风险较多,特别是P2P平台的乱象丛生。但对于互联网金融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引导其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几年新出现的金融形式,其对“三农”的帮助的潜力不可估量,应呵护其健康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理念。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村信用建设是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根据农户在日常交易中的交易数据来预测农户的资产状况和消费情况,从而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对农户所种植的农作物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充分估算,全面的确定农户信用状况,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基于这两方面,综合评估农户的信用水平,从而确立贷款额度。通过对农村信用机制的加强,保证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发展潜力,实现乡村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使得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建设,打造阳光透明的政府形象
  为了防止基层工作人员权力的滥用,和传统金融机构沆瀣一气,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权力的监督,增加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了解国家的政府政策。加强政府的打击力度,对于侵害农户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以抑制。维护法律权威,增加法律的威慑力,从而更有效的维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该建立有效的政府管理机制,确保在进行互联网金融推广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高效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管理的法律规范,确保农户的核心利益,不让互联网平台成为不法分子剥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的凶器,而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重要工具。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与各种产业相互融合,并进一步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的互联网金融贯穿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开始与农业结合,成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是困扰政府多年的顽疾。近年来,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城镇化进度的发展使得“三农”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目前已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模式,P2P、众筹、电商平台、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等形式的出现从不同角度上提供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但从目前存在的问题上看,互联网金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依靠互联网金融在各个领域的协调,还需要政府,农民,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