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假日经济”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近年来,“假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假日经济”对苏州产生增加GDP、缓解就业压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积极影响,但也带来消费品质下降、节后消费需求锐减和地区间旅游收入差距加大等消极影响。为优化苏州“假日经济”,可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进区域间协同整合以及助推特色旅游发展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假日经济;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1日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假日经济”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给苏州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州“假日经济”的积极影响
   在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之际,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伴随着消费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假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苏州带来了如下一些积极影响:
   (一)推动GDP增长。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个方面增加了国民收入。由消费函数C=α+βy可知,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会推动消费额的大幅增长。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投资人也察觉到了“假日经济”这个难得的商机。苏州旅游项目总投资额从2013年的1,021.76亿元飙升至2017年的1,604.53亿元,带来了较大的“投资乘数”效应。“假日经济”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IS曲线右移,从而有助于GDP的增长。政府作为管理者,更多的财政支出也用于发展“假日经济”。在若干因素的推动下,苏州GDP从2013年的13,015.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597.47亿元,其中“假日经济”的助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缓解就业压力。拥有“永远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美称的旅游业,与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数据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则会增加大约7个就业机会。当前,苏州市旅游业间接和直接就业已过百万人。目前,“苏州好行”服务已延伸到苏州全域,“苏州好购”、“苏州好吃”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断加大。这种“一站式服务”系统在满足游客的假日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灵活的就业机会,对降低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休闲经济,强化休闲产业,对经济转型具有深入的结构性作用,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对苏州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广大游客提供更高层次、更具品位的旅游产品。促使苏州旅游产业从物质化向精神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既有利于苏州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有效倾斜,又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全面转型升级。
   二、苏州“假日经济”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假日经济”亦是如此。在给人们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消极影响。
   (一)消费品质下降。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许多旅游景点处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大量旅游资源的无效流失,使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也下降了。游客在选择旅游地的时候,更偏向于知名度高的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苏州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拙政园等园林增加了线上线下售票点,很多景区通过举办灯会、庆典等活动延长游览时间,各大酒店也纷纷增加床位,但仍无法满足游客需求。过于集中的游客会导致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以及服务质量欠佳等一系列问题。
   (二)节后消费需求锐减。节假日,各大卖场和商场往往以低价促销的形式吸引消费者。随着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导致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消费行为往往集中在各个假日。很多游客会在节假日集中消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消費,导致节后旅游收入过低,难免会对旅游市场和经济的均衡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学者质疑“假日经济是在创造需求还是在转移需求”,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地区间旅游收入差距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间的不平衡,而且表现为次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旅游和消费的不平衡现象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例如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姑苏、吴中等区域,并没有和相城、太仓等区域产生太多的交集。消费市场的不平衡会抑制苏州市整体消费总量的增长,加大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笔者根据苏州市旅游局发布的《旅游业发展报告》整理的数据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种不均衡现象。
   (四)引发一定的季节性失业风险。假日经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旅游淡季,往往有很多人下岗,形成所谓的“季节性失业”。2017年、2018年10月苏州接待国内游客预测数据分别为1,537万人次、1,629万人次,而2017年、2018年11月苏州接待国内游客预测数据分别为1,029万人次、1,091万人次,两个月的数据悬殊高达500多万人次。目前,很大一部分游客还停留在“观光型”旅游阶段。游客更关注景点带来的视觉效果,而没有更深入地去探求旅游地的文化背景。因此,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往往也是有限的。
   三、苏州“假日经济”优化策略
   2018年苏州人均GDP已达25,000多美元,是向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绝佳时机。但是,苏州旅游业和“质量效益型”、“休闲型”产业的预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优化苏州“假日经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假日旅游部际协调制度,及早做好相关的部署,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旅游“软环境”。政府可凭借政策手段,对非苏州本地户籍的游客给予门票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游客。通过将古城中的游客向外引导,将有助于缓解游客积压而造成的景区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城郊次核心旅游集聚区的发展。政府可以在苏州北站、苏州火车站等区域交通节点建设集散中心旅游,提供咨询、接待等工作。政府还应积极落实年假制度,合理分散需求,缓解供需矛盾。
   (二)推进区域的协同整合。各地区间的旅游资源有很大差别,所以应进行产品错位互补。例如,吴江可侧重高科技农业园的旅游功能,昆山应注重对吴文化遗迹的保护并开展纪念等活动,古镇则应突出个性化。应努力将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和研学旅游等实现有机融合。同时,向东对接上海,向南开辟水乡专线,实现交通对接,为区域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在旅游淡季,可通过特价机票等方式增加游客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推动航空业和旅游业的合作共赢。
   (三)助推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特别强调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要素的整合,而地方政府不具备此类项目的运作能力,因此亟须引入社会资本,组建特色小镇项目公司。通过PPP模式,既能解决发展特色旅游业资金不足的瓶颈,又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助推特色小镇发展,打响苏州品牌。随着人们对填鸭式旅游和快节奏的生活的反思,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旅游形式。借此,企业可以研发APP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全市旅游产品分类、推送以及路线规划,通过便捷的宣传渠道让特色旅游产品被潜在消费者了解。旅游部门还应对苏式糕点、丝绸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旅游休闲系列产品以满足游客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16-2017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罗世美,黄秋玉,李阳,罗世辉.浅析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9(7).
  [4]李曦辉,李松花.十九大后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1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