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原则,还必须切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进行广谱式教育,但目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诸如等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为此,可以通过科学定位价值取向,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完善评价体系和指标等措施来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到达一个更深的层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创新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67
1引言
回顾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近20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被纳入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常规教育体系中。但与美、德等创新创业教育强国不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还远远没有显现出其“带动大学生投入科研创新与创业实践以及推动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巨大价值,面对超过发达国家近一倍的创业率,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不及其四分之一的成功率,可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其实效性,使其发展迈向新的台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2.1萌芽初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大学毕业生也不得不面对定向分配转化为自主择业所带来的压力。在此情形下,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创新”和创造岗位、增进就业的“创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从1989年首届“挑战杯”的举办,到1997年MBA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顶尖大学率先拉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幕,奠定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2.2试点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于创新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解决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与社会新型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被提上重要议程。2002年,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试点的9所高校,开始相继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创业基地、创业园;开办各种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主题活动,衍生出了多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课堂教学主导的理论提升模式、商业化运作下的侧重技能培训模式以及基于创新创业基地的创新创业体验和仿真实践,这些活动的举办,引领了后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2.3改革扩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毕业生“同质化”的问题日益显现,毕业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2010年,借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教育部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延伸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加之后续文件的出台,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双创”方针提出之后,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训练计划、比赛、讲座一时间层出不穷,一时间创新创业教育之风蔚然兴起。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仍旧属于教育的一种类型,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培养规律,又因其不同于传统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3.1广谱式原则
从近些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政府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即“创新创业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广谱式原则奠定了政策基础。这一政策导向主张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的主渠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群体的广泛性、普及性,旨在提高全体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创新创业依靠的并不是一时的热情,更不能看作是就业的替代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并非人人都适合创业,要避免创业教育被过度放大化。
3.2协调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它不同于简单的创业训,不能把它单纯的理解为开讲座、办比赛、看视频,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它是在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仅涉及学校内部课程的改革、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建设等诸多内容,还涉及高校、国家、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等多个主体的协调配合,各个主体之间必须遵循协同一致的原则,协同分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3.3以学生为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教育,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大学生能否做到创意创新、能力提升、真正创业,还是大学生自身禀赋和自助选择的结果,必须要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满足学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氛围,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但这又不是目标的全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这个问题,就会将内涵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单一化,也会给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带上功利性的枷锁,这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可谓是南辕北辙。
3.4坚持市场导向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不例外,只有那些顺应市场潮流,符合大众需求的创新创业才会具有无穷的生机与活力,这就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纵观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只停留在象牙塔内,一些在高校屡获奖项的项目得不到市场、大众的检验,出了校门便再无下文。
4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国的高校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都已被纳入到常态教育的轨道,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面对高校目前开展的现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内驱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4.1目标定位功利,发展趋向畸形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今,人们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创业技能的讲解,而没有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学生的目的仍旧是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实效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4.2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创新创业给大学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但这些政策在实际的宣传和执行过程中,其力度和范围都会大打折扣。政府和高校在对这些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时,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例如政府为大学生创业贷款给予了非常丰厚的优惠措施,但是当询问部分创业者的时候,这些创业者并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是在进行贷款时,才听闻有这样的优惠措施。
4.3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种零散的、片段式的创业教育课程,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创业教育课程。目前来自高校从事创新创业的老师又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老师,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创业管理的经验,更要求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经过简单培训便上岗的“创业导师”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内容枯燥刻板。拥有创业管理经验的成功创业者来进行授课,他们也未必能够掌握专业的教学方法,并且由于商业上的忙碌,备课不足,未必能够把这些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从而指导更多人的实践活动,也不能够把这种教学进行常态化。
4.4课程内容单一,理论实践脱节
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涉及创新和创业两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方往往都会忽略对创新的培养,而放大了对创业的教育,导致创新的实践远少于创业的实践。前者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流于形式,而过于理论的知识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用途并不大,后者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促进个体全面成长,但这些比赛、项目由于受到开展条件的限制,往往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局面,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屡屡获奖的创业项目,即使在专家评审时颇受好评,但是在出了象牙塔之后,就很难再有其消息。
4.5缺乏评估体系,产出质量不一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决定了它的评价方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目前还没有统一或者是具有推广性的方法,如若以第一课程为主来考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便很容易陷入传统教育中以成绩为主的怪圈,普通的讲座或者是培训又只能以简单的签到次数或是一份简单的商业策划书了事,很难发挥切实的效用;若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为主,必然要政府和高校投入相当的资源来扶持,但这很显然不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无力支付巨额的扶持资金,在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创新创业实践的实效性,未免不切实际。
5优化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策略建议
针对所分析的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可以从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等五个方面加以思考,以切实谋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5.1准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要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要从明确的教育理念开始。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更多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业、考研、考公成为了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也就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它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大众教育”。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体三方都要转变原有不正确的认识,积极寻求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到主流的教育体系,是维持其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大众性,设立相关的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常态化。设立教育课程学分,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课程,从组织形式上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此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分层。尽管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最终都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例如把课程分为初中高三级,其内涵依次提升,最高层次为创业实践培训,对创业确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中得到能力的升华。
5.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对于高校开展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我们不能让他们流于形式,对于在比赛中获奖、表现出有较好前景的,我们应该积极借助于实践平台,推动这些计划的实施,将这些点子真正付诸实践,至于能否生存下来,应该由市场来检验,而不是交给专家来打分。依托现有的创业园、孵化器等,为学生项目提供充足的实践场地,引入实践基地,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增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保障其后续的发展。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方式,以此来吸引企业与高校合作,承接高校的学生,为其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的共贏。 5.4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实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将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选拔出来,鼓励他们继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对外部来说,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来学校开展讲座,或者是聘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强化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时也必须对教师团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能进能出。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学院联合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5.5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完善:首先是学习成果方面的评价体系,对于目前创新创业发展的一大困境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不能简单的根据分数来判断,其考核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动态化和全面化。其次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诸如学生效果反馈机制等等,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提升挂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从教学过程和创业指导能力连两个维度,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学校还要对其过程进行监督,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及时给出建议。
6结语
现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社会潮流和风尚。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要理性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突破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要树立国际视野,选择性地吸取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为我所用、补己之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目标、文化、制度、资源、教学等方面的內涵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桂娟,李丽红.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02):22-29.
[2]韩峰.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3]崔彬,张亚维.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4,(02):67-71.
[4]张宝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5]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
[6]刘双双.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1):86-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3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