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甘肃省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也为甘肃省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及转型发展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产业结构 转型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
从古至今,甘肃省一直是连接国家中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新疆地区以及中西亚国家的重要通道,可谓交通要道与资源集中地带。但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和远离海港,长期以来甘肃省对外开放步履蹒跚。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甘肃省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提出甘肃要发挥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加快兰州市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并给予甘肃“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这使得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点省份,整体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使命。 抢抓重大机遇,甘肃省先后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和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对全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划。
“一带一路”倡议给甘肃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利于破解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层次低、增长粗放等问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合作,使得甘肃省能够在国际框架内谋划产业发展,增强特色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推动甘肃省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甘肃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微观主体发展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向高质量方向变革,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745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6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3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3:34.34:54.13。
从甘肃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看,1952年,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5∶13∶22,是典型的农业经济。1959年,甘肃省第二产业首次取代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1.98:43.03:24.99,呈现出第二产业占主导的“二一三”格局。1979年,三次产业构成比变化为19.09∶60.70∶20.2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现出“二三一”格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后几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交替,但从1987年开始,“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到2013年,三次产业构成比调整为13.48∶44.75∶41.77。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方向转变。总体上看,虽然有时出现曲折、跳跃式的变化,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总趋势符合产业变动的基本规律,即一产比重逐年减少,二产和三产比重逐步增大,其中三产比重增加速度高于二产,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甘肃省以开拓特色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为重点,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出口品类不断丰富,出口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出口产品从最初以土畜产品为主,逐渐发展到目前有装备制造、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产品、食品等20大类200多个品种。改革开放以前,只有不到10个国家和地区与甘肃省有经贸往来,全省进出口仅为5941万元。到2017年甘肃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41.7亿元,是1978年的575.2倍,年均实现17.7%的增速。目前,全省具有外贸资质的企业达到4100家,与甘肃省有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了180个。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甘肃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甘肃省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持续存在
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转换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完成的,并带有明显的重化型特征。“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给予了甘肃省大量投资,形成了以石油、能源和有色金属为支柱的原材料工业,使甘肃省工业得以迅速发展。这虽然符合当时的国情,却远远超过甘肃省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这种重工业超前配置的发展模式同甘肃省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水平相脱节,使后来产业结构的过渡和转型难度加大。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攻关,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植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但整体而言,甘肃省产业的层级还处于较低水平,必须要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和新一轮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发展中的国际合作程度低
对甘肃省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而言,受自身发展实力限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实力较弱,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发展十分困难。因而,必须跳出封闭发展的“小天地”,顺应宏观发展走势,立足自身实际,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好、技术设备先进、技术实力较强、资本雄厚、人才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战略投资者,引领甘肃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实力,以开放促进结构优化,以合作推动转型升级。我们用进出口总额作为判断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状况的衡量指标。近10年来,甘肃省对外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从2009年的44.8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4.8億元,累计增长了44.48个百分点。但从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占比来看,甘肃省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分量很低,且近10年来比重还呈下降趋势,比重从2009年的0.2%下降到0.14%。可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对外开放的程度还很低,对外开放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弱,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还不突出。这种状况必须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加强。 (三)传统产业占居主体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的矛盾
甘肃省是一个以生产能源原材料等为主的传统老工业基地,“一五”、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是甘肃省推进工业强省的基础,但也给近些年来产业转型带来了难度。传统产业占比高、行业分布散、市场整体竞争力弱,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面临着调档换速艰难、转型升级难度很大等问题;再加上甘肃省整体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靠后,经济实力相对较差,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弱,营商环境建设相对薄弱,民营经济实力不强,转型步伐比较缓慢。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产业转型的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甘肃省成为开放前沿地区。我们必须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高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开放程度,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在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在着重特色发展上做文章,走特色之路,选择产业链、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与本地优势资源或产业基础的契合点,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并加快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加工产业、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推进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延伸,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优化提升甘肃开放型经济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贸易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深加工产品为主的方向转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抢抓“五个制高点”,形成甘肃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坚持主动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本着突出资源优势、放大区位优势、培育产业优势、争取夺取多个单项冠军的理念,抢占“一带一路”文化、通道、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以点带面形成后发优势,重塑甘肃省经济发展新优势,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在推进“五个制高点”过程中,要突出甘肃丝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战略节点、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定位,充分挖掘敦煌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推动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转变;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黄金段的区位优势,依托中欧“西向通道”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动通道经济、物流经济发展;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高地和合作交换中心;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打造绿色发展崛起示范区。
(二)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甘肃省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寒旱气候特征、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形地貌等不利因素逐渐转化为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和优势条件。必须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充分集成现代技术,大力发展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的甘肃现代特色农业。在重点产业选择上,重点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并坚持“大特色”与“小品种”一起抓,挖掘和发展具备一定优势的小规模特有产品。在产业布局上,打造“一带五区”。特别是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利用河西走廊弃耕地、未利用地等土地资源,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为西北乃至中亚、中东欧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在产品产业上,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生产方式上,狠抓农产品品种、品质以及品牌化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老字号”“陇字号”品牌,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绿色供给。
(三)以十大生态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构筑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加快发展以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全面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逐渐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速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鹏,朱智文.甘肃省情[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
[2]王华存.“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下甘肃产业发展的思考[N].甘肃日报,2017-6-9.
[3]王小霞,刘慧,程小旭. 重工业过“重”,制约甘肃转型发展,企业经营出现困难[EB/OL].http://www.caijing.com.cn,2015-12-25.
[4]蒋涛.甘肃省要占领“一带一路”建设五个制高点[N].甘肃工人报,2019-6-7.
[5]呂宝林.我省将发展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N].甘肃日报,2017-1-26.
[6]沈丽莉.甘肃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综述[N].甘肃日报,2019-4-15(3).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0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