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也是助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对人才技能需求提出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甘肃省数字经济发展中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无可比拟的特殊性。为加快甘肃数字经济发展步伐,从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省情及经济发展水平,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层面、社会层面等三方面,提出甘肃省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数字经济;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10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调整传统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拓宽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使之多样化。“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社会各领域,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学历、高管理人才的重要机构和场所,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强国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一、“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影响。“互联网+”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并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开放学习。它还可以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方面的需求和偏好。此外,越来越多的學习平台和移动终端优化了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进而高效整合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互联网所提供的大量资源促使教学资源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发生转变,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方法的扩展与改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以技能为重点的专业课程。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职能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传播有助于改变教育功能。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者,高职教育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此外,在科学研究领域,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为创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机会。
(三)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与师生理解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使人们能够迅速地收集更多的信息,作出实时管理决定,更准确地评估教育的效果,从而能够迅速调整教育战略。对于高职院校师生,“互联网+”收集、选择各种交互式学习信息,供教师分析、利用,使学生学习到更有效的信息;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使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成为现实。网络教学平台使改变课堂教学的手段及方法,且师生交流不受时空限制。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不仅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而且要有塑造和引领未来变化的能力。根据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为企业、政府和社会服务,专门为职业培训、成人教育服务。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支持个人和地方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增长、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人们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工人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共存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T.w.舒尔茨在研究中发现,人类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美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德国战后经济快速崛起的“秘密武器”是职业技术教育,日本的“经济发展支柱”也是职业教育。这些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利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本的质量是当务之急。甘肃省高职院校要立足甘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支持,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甘肃是连接亚欧大陆桥和西南西北交通枢纽的战略通道,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该地区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产业结构升级最快的地区。这样的区域特色必然会对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蓬勃发展提供机遇,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预计到2020年,甘肃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将急剧增加。这些都为我省高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会。
三、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兰州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第一所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建立了20多所职业院校。为全国各行各业培养了近20万名技术人才,已成为我省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先进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占我省高等教育的一半。全省目前共有高职高专2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1.2%,其中,兰州9所、天水3所、武威2所、平凉1所、酒泉1所、陇南1所、张掖1所、定西1所,金昌1所。截至2018年底,我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和武威职业学院成为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评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甘肃省高等职业学院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到2019年,国家级示范学校达到90%以上,省级示范学校达到85%以上。甘肃省高等职业学院与本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 1、办学方向逐步明确,专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我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明确起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相关职位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目前,我省高等职业学院的定位背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工业和企业背景的高校;第二种是以文化、教育和医学为基础,有3所与社会大学性质相似的院校。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第三种是以社会为背景的高职院校5所,如定西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依托我省企业和行业发展了多项优势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比如交通运输、铁路运输、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资源开发和测量、化学技术、能源等。
2、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关注度提高。在《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提高职业教育的基本能力和教学质量,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组织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师生实习,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有序培养技能型人才。鼓励企业和行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观念陈旧,高职院校的定位也不准确。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一种“中等教育”,它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得到深刻认同。家长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把它视为学习生涯的过渡期,并且在高职院校学习动机不稳定,对高职院校的理念有很大的偏见。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关注度也不高。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模式过于单一。我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生产技术方面的专业较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我省的产业结构不协调,教学大纲主要以传统的“三阶段”模式为基础,该模式将学习理论与实践分开,不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目标。
3、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单一,教育经费不足。其一,高等职业教育有两个主要资金来源:教育资金和受教育者的缴款。由于教育资金来源不稳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其二,甘肃省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经费收入总额和人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甘肃高等职业院校在西北五省中排名倒數第一。其三,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培训基地及培训设备不太满意,培训实施陈旧,反映出经费不足的问题。
4、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首先,“双师型”人才短缺,规模太小。除了一些一线企业的教师,很少有教师能达到“两年以上的专业实践”。其次,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的职称大多为初级、中级,专业职称较高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最后,由于教师的教育年限相对较短,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5、高职院校培训设备陈旧,校企合作不强。一是高职院校的培训设备、技术、管理水平、标准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均未达到国家培训基地标准。二是培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培训基地大多是名义上的。三是高职学院的学生实习时间整体较短,这反映了学校企业合作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
1、扩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主要包括三项要素。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运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第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其一,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国家政策和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指导,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企业和行业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一线企业相关专业和行业的调查研究。了解我省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省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当制定适合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监督和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其二,为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确保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资金来源,省政府和有关教育机构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如减免税、实习设备补贴、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等。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企业的相关利益,如合作企业的减免税等。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渠道。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应着力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政策,进一步增大投资力。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别基金,纳入市财政教育基金。同时开展资本运营,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
(二)高职院校层面
1、转变办学观念。第一,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建立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办学的初步定位,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又要突出专业性。根据政府、教育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宣传。实践教学应根据市场变化,密切调整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培养就业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出发,根据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技能、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第二,学生转变职业教育的观念。要学生想改变这一观念,不仅要从政策待遇或经费分配方面,还要从省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角度,对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一视同仁。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发放生活补贴、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提高学生待遇,可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态度。 2、构建课程体系,协调专业设置。首先,要根据生产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其次,根据工业领域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结构,发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专业,有效衔接加强技术人才供给结构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
3、培育“双师型”教师,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第一,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反映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新教师培训,树立职业观念,积极创造海外培训研究机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扎实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增加兼职教师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来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应是学校1/3、社会1/3、企业1/3。兼职教师的结合是我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不仅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4、加强高职院校师生校企合作意识。选拔优秀的老师、学生与企业合作培训学习,深入了解企业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有目的性地进行人员培训。
5、鼓励并吸引民间投资。首先,高职院校需体现自身办学特色,创立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吸引民间投资者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成为高职教育投资者的生力军。其次,树立形象,吸引外资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依托自身特点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国外职业学校的交流,积极吸收国内外捐赠。
(三)社会(企业)层面。(1)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建设性意见,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2)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可减轻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的压力。同时,在原有投资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为学业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设计一些专项助学金,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艰苦学习的信心,还宣传了企业的公众形象。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心,张如珍.甘肃高教2002发展状况蓝皮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冯虹.校企合作模式下文化互融建设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4).
[4]曾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问题与调适[J].现代教育管理,2016(3).
[5]龙加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脉络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
[6]徐晓阳.“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J].才智,2017(28).
[7]李乐.甘肃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投入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王雅静.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模式——以浙江JM学院创业教育的社会网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
[9]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互联网+”: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10]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7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