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业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解决了融资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实现信用的“外溢”效应、减少融资机构业务成本并降低操作难度、多途径降低融资风险。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15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解决“三农”难题,资金支持尤为重要。通过搭建农村融资平台、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了农村建设,农业供应链金融也应运而生,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融资难的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涉农贷款市场庞大,大量的资金需求使其有条件成为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但运作中产生的风险,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在“三农”中的快速推进。分析农业供应链金融在一些地方成功的因素,对进一步推广农村供应链金融市场无疑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农业产业链不仅仅是农产品链的集合,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前端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销售。农产品链本身包括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收储与加工、销售等四个环节。农业产业链参与主体有农资公司、农户、农产品收储与加工企业、农产品商贸企业等,参与主体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循环并形成了农业供应链。这种循环式农业供应链是农业产业链的基础,在其运作过程,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推动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农业供应链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授信过程的单户考察、单笔直接监管模式,从农业供应链的整体出发,针对当地优势农业与特色农产品,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捆绑上下游的小微农企、农户,制定农业供应链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供应链上的信用转移来提升供应链上弱小成员的信用水平,既解决了处于相对弱势的小微农企和农户的融资难问题,也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竞争能力,同时,也落实了信贷管理模式的关键变革要求,实现了“实贷实付”。
  2 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因素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核心企业起着关键作用,中间也需要构建有效的农业风险综合保障机制及科研机构的科学指导,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
  2.1 与核心企业合作,解决融资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小微农企、农户直接合作,比融资机构更了解这些资金需求者,融资机构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核心企业合作,依据订单完成情况对小微农企、农户进行甄别,实现了资金需求者信用信息的过滤与处理,进而能够降低贷款客户选择中的偏差,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降低贷款违约风险,改善贷款回款情况。
  2.2 核心企业的增信功能,实现信用的“外溢”效应
  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主体融资能力有较大差别。如,在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养殖环节,参与主体多为分散的小微农企和农户,市场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并且其自身资本实力往往较弱,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处于下游环节的企业直接面对着广阔的终端消费市场,市场参与程度较高,这些企业的资产往往规模相对较大,资本实力也相对较强。但是,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单一独立环节或特定对象下,农业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即使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资本实力,也难以完成对上游资金需求方的信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内部不同环节之间難以实现信用的“外溢”效应,从而弱化了农业产业链整体的融资能力。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下,依托核心企业的增信功能,拓展授信对象,解决小微农企与农户的融资问题,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融资能力。一方面,改进传统的针对单个组织或个人的信贷评估模式,实现对农业产业链的整体信用水平的评估;另一方面,对产业链中不同参与主体及关联交易主体实施征信,并对整条产业链上的信用评估进行信息整合,消除产业链内部不同参与主体信用分割的情况,提高产业链内部的融资均衡性,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信用“外溢”。
  2.3 减少融资机构业务成本,降低操作难度
  农业生产过程的核心是自然再生产,这是农业生产有别于其他产业生产的特征所在,农业对自然环境具有强烈依赖性和敏感性;而自然环境的变化性、难预测性与难控制性增加了融资机构获取“三农”信息的成本与难度,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周期性、地域分散且较广等因素,融资机构的操作更加困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信用担保与资金流监控,一方面,缓解了小微农企、农户提供质押担保的困难;另一方面,由核心企业帮助催收贷款,有效缓解融资机构物理网点不足、专业人士少、贷款资金监管困难等问题,缓解了信贷部门的工作压力,节省了融资机构的人力、时间等放贷成本及贷后管理成本,从整体上降低了“三农”融资操作难度。
  2.4 多途径降低融资风险
  (1)建立农业风险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创新涉农保险产品,增强涉农保险业务覆盖范围,将农业保险组织纳入农业产业链融资支持体系,解决农户、核心企业和融资机构的后顾之忧。二是引进财政支持,建立信贷保险风险补偿机制,用于分担补偿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提高保险机构参与农业融资的积极性。
  (2)引入研究机构,指导科学作业,从供应链源头降低农业贷款风险。将研究机构引入业务模式,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组织农业领域专家为农户、农业承包经营者开展科学农种讲座、进行实践指导,改变传统的、靠经验的农业种植习惯,推进农业先进技术的实践应用,提高农作物亩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品种。最终使借贷人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能力有了更充足的保障,贷款业务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可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涉农培训以降低贷款风险。   (3)自偿性贷款下的专款专用与回款监管。供应链金融本身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贷款。借贷方获得的资金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并以未来交易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可通过运作模式的设计,来避免借贷方改变贷款用途,进而有效控制了融资机构的信贷风险。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通常,通过资金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对资金使用的主体(农户、小微农企)进行监督控制,双方既有相互合作,又能相互制约,以保证农业信贷的专款专用与按时还款。
  (4)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产业链,减少信息不对称。融资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融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农业供应链金融下,把农户、小微农企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金融、供销、技术指导、保险等服务并搭建合作组织,在这一过程引入核心企业的反向担保机制,农户、小微农企进行借贷而又违约不还时,核心企业则采取“触发策略”,即一旦借贷方违约,核心企业将停止以后的合作以做惩罚,这种后果将迫使农户、小微农企等借贷方慎重考量自己的选择,在得到贷款时选择还款为上策。通过合作组织的建立与核心企业的参与,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金融的角度讲,降低了农业金融风险,减少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3 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领域,为供应链上的相对弱势资金需求者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服务,使供应链循环运作中的未来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总结供应链金融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因素,也将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推广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參考文献
  [1]李嫚.供应链金融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2,(06):127.
  [2]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2011,(11):110-113.
  [3]赵方忠.密云告别“三农”融资难[J].投资北京,2012,(04):64-68.
  [4]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09):74-75.
  [5]钱枫林,曹灿,浦徐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博弈分析——一个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2,(3):52-55.
  [6]周晓强.以供应链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金融,2012,(15):36-37.
  [7]冯学丽.宁波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8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