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供应链金融是适应供应链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融资模式,既能够促进产品供应链条上各企业生产流通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为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本文对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我国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12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处于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积极谋求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来降低成本,促进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从而形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由此,供应链金融开始得到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而且缓解了供应链中实力较弱企业的融资困难,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 供应链金融及其优点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与产品供应链相互交融。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关于货权控制与动产的存货类质押融资以及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账款融资等方式。
供应链金融相较于传统融资模式更为安全。因为:①参与主体增加。除了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之外,增加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自身的信誉为融资企业背书;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仓储、物流和质押物监管服务,以及必要时的价格评估和拍卖服务。②贷款封闭运行,具有自偿性。银行贷款与产品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商品交易结合在一起,并且以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作为优先还款来源,正常情况下贷款到期可自动偿还。
二、 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和前景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
1. 供应链金融1.0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随后其他银行看到其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极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金芝麻”,中信银行推出的“银贸通”等。此阶段属于供应链金融的1.0阶段,是银行主导的线下“1+N”模式,即围绕1个核心企业同时为供应链上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然而整个融资流程在线下进行,不仅效率低而且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为供应链发展留下隐患。银行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不会做大规模,从而限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2. 供应链金融2.0
与1.0阶段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不再采用传统的线下交流方式,而是实现贷款的线上化和系统化,借助虚拟平台将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归集整理。这一阶段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加快审核放贷的速度,同时也可及时了解企业的业务信息,把控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核心数据仍然掌握在各重要企业手中,无法建立一个大数据风险评估平台,当然也就不能有效了解企业融资需求,评估其信用风险。
3. 供应链金融3.0
这个阶段突破单个供应链模式,形成新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借助互联网,供应链服务平台开始出现。它颠覆了传统的“1+N”模式,演变为“N+1+N”模式。此时1代表的是供应链服务平台,N为上下游企业,弱化了核心企业的作用,发生了去中心化,营销模式和授信模式都出现了重大变革,实现了批量授信和流程化,将企业融资贷后管理标准化,从而简化了放款流程。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
我國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良好。一是国家在政策上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给予鼓励,出台了多项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政策。如改进工业信贷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与供应链结合等。二是在供应链金融现有的几种方式中,最多的是应收账款、存货质押融资,而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目前已达二十多万亿元,并且在继续增长,这就奠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三、 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密切,供应链管理也在发展。但是供应链金融只在几个重点领域如钢铁、能源等行业发展较好,并且供应链管理意识不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在主导地位,但是对待其他企业一般比较苛刻,很难有效管理供应链的各成员,各成员对供应链的归属感也较低,阻碍了供应链金融的推行。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模式也不完善,人员和部门配置不合理,不能做到专人专岗,供应链金融业务和其他贷款业务负责人是同一批,这也不利于业务的发展。
(二)风控机制不健全
风险是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供应链金融有自偿性的特点,但是其安全性是以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监控和防范为基础的,且融资模式中参与主体多,融资程序复杂,因此面临的风险众多。首先是供应链条上各企业的信用风险,此外有诸如融资审批、信息管理、出账等操作风险以及货物的价格波动风险。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信用评估体系,没有专门的数据搜集分析系统,对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无法做到有效监管,为供应链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
(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不足
在供应链金融交易中,一个成员的信用问题会影响整个链条的融资,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而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高是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信用意识不够,企业内部尚未普遍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风险防范制度,拖欠和欺诈等风险较高,供应链中各企业和金融机构缺乏信任。其次,信用体系还不发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不会被公开,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中链条企业的信用情况不了解,无法掌握供应链整体情况。最后,没能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使得有失信行为的企业不能受到应有的惩戒,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良好信用的发展。
(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单一 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相较于国外品种太少,主要以应收账款、仓单、保兑仓融资为主,而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品种除这些之外,还有票据池授权、出口信用证项下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等。我国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类似的,无法做到创新发展,没能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四、 供应链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
银行应加强产品创新,紧跟国际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到3.0后,授信和营销模式改变,且逐渐形成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和平台化发展,银行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作,实现资金链和产业链的充分结合,根据不同的产业设计不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注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行差异化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不同的产业链之间交易模式不同,企业需求不同,金融产品研发需要贴合产业链实际。
(二)实现电子化互通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在传统结算方式逐渐淡出,电子支付以其便利、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成为主流支付后,打造电子化平台对于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十分重要。利用大数据系统全方位的拓展信息来源,从互联网、移动平台等非传统来源中获取信息,对获取信息和企业传统信息进行相互整合补充,从而可以分析企业运营情况,评估业务风险。金融机构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状况、运输安排、销售数据、资金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依靠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对产品订单、库存管理、运输物资盘点,服务于供应链各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使得各主体减少数据成本,快速获取信息,可以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三)建设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供应链金融虽然具有自偿性特点,但供应链上游企业履约、下游企业支付能力和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较大。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中应审慎选择客户,降低银行的融资风险。给予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不同的授信规模可有效降低融资风险。由于国内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发展仍处于初始水平,银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等级体系刻不容缓。对于处在供应链流转中的产品,要选择资信良好的物流监管公司帮助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来分散风险。银行还需要实时掌握企业的贸易情况,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于供应链金融各流程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四)推进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建设
供應链金融生态圈包括供应链中的主体和供应链外部金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圈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供应链金融系统提高生产率,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优良的金融环境,提供针对性的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在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中交易数据会进行云存储,商业银行和物流机构在业务开展前会进行数据验证,为企业的贷款额度和质押物情况分析提供依据。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最核心的一点是交易信息中心,各机构将信息反馈给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能够全面掌握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生态圈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积极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风险保障措施,规范供应链金融交易中的行为,为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保驾护航。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建设将降低各主体运营成本,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顾婧.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17.
[2]邵华清,侯迪.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4(6).
[3]周建,任露璐,赵炎.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7).
[4]崔勇.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创新[J].中国金融,2018(6).
[5]范诗洋,钟培武.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分析[J].征信,2019(6).
作者简介:
汪宗俊,男,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盛康丽,女,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06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