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预算执行力与制度落实、强化财务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信息化财务内控平台等几个管理路径。旨在使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利用多元化的措施,加强财务管控力度,推动事业单位的战略性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预警;预算执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142
在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大多数管理者的关注。在各项经营活动中,都蕴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更加注重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逐步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事前的风险防范,利用适当的解决措施,促进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
1.1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只要开展财务活动,就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型与非盈利性的特点,财务人员认为主要根据法定预算取得财政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及时发生风险问题也与单位的财务管理没有直接关系,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缺乏风险意识不强的问题,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1.2 部门职责不明确
就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其组织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效益,导致管理人员经常无法就各种目标的重要性达成一致,在分级管理中面临一定的难度,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明确自身基本工作职责[1]。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各个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例如,预算执行力不強,预算资金支出结构不同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下降,资金的使用效益无法发挥到最大化。
1.3 单位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在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导致取得财务资源的过程较为复杂,各个单位以及上级主管单位之间,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无法保证资金安全性的问题。另外,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关系混乱也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不利于后续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
1.4 财务决策不够科学化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存在主观决策的问题,无法保证重大决策的合理性,进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例如,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全面的分析,经济信息不够真实,导致单位的决策能力低下,甚至出现投资盲目的现象,无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容易导致财政资金风险发生。
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路径
2.1 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是重要的组成方式之一。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就是单位内部的员工没有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事业单位在内部应当建立责任制,并将工作职责合理地划分给工作人员,保证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制约。与此同时,建立岗位不相容机制,对于重要的岗位安排两名以上的员工,避免财务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2]。最后,事业单位要想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要转变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对于优秀单位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引入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与风险管理工具。另外,要逐步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技能,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财务人员能够拥有较高的风险应对能力。
2.2 强化预算执行力与制度落实
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结合现有的资金投入政策与来源渠道,还要合理地编制财务资金收支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另外,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构建相应的积累机制,还要构建负债偿还基金,定期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收入与分配政策进行合理的控制。财务部门应当结合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长远发展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借助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引进专业人才,在单位内部设立预算管理机构,在加强预算执行力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3 强化财务监督力度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给予财务监督工作相应的重视程度,将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保证监督机制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系统,对于财务管理及风险进行防范。在开展内部监督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逐步加强权威性与独立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3]。从外部监督的角度进行分析,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联动管理机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发生。
2.4 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于各项经济活动的管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的规律性较强,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并找出发展与运营的规律,还要对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开展量化性分析与预测工作,注重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延伸管理与事后的监督工作。另外,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假如出现与预算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就要进行及时的整改,进而将数据处理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为单位的重大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4]。
2.5 完善信息化财务内控平台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数据集中管理模式,解决信息共享速度较慢的问题。就目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事业单位的信息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数据无法实现共享,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不利于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因此建立信息化平台,能够逐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建立现金流的管理平台,对于财务数据与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有效降低资金预算的风险。
其次,采取嵌入式的财务控制方式,能够在事先发现风险因素,并进行合理的财务处理。在使用财务软件的过程中,务必要通过授权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应当加强事后的监督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风险发生,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就应当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不论是财务人员还是管理者,都应当对于事业单位的风险区域与活动更加熟悉,还要明确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风险问题发生。这样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逐步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力度,进而将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另外,通过加强监督力度的方式,避免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发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克立.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提升[J].中国经贸, 2017(18).
[2]王娟. 新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J].经贸实践, 2018(18):119-120.
[3]陈斌.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3).
[4]郭建华.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23):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0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