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特点进行基本概述,从意识问题、体系问题、职责问题及监管问题四个方面,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结合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基本原则,提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受到事业单位的广泛关注。随着事业单位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其运营发展过程中,必将会面临一系列财务问题。所以,事业单位需要提前加以规划和完善,尤其是给予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高度关注,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对应的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风险的出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特点
事业单位通常会在投资、运营及管理等方面出现财务风险,也就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事业单位因为自身性质,在管理过程中受到资金约限,导致资金主要转变成固定资产,在运营发展过程中,资金周转不充分,给财务风险出现营造了条件。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筹资时,也会面临财务问题。例如部分事业单位把诸多资金投放于长期项目中,资金数量繁多,并且运营时间偏长,回收难度大,从而导致资金问题。此外,部分事业单位依旧采用原始的管理方式,相关体系不全面,引发财务管理问题,造成财务风险出现。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基本原则
2.1整体性
一是在事业单位根据财务风险落实对应的防范和管理工作时,需要适当地扩充风险防范范畴,深入分析财务风险出现因素,从而防止不必要问题出现;二是把设定的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对策落到实处,将风险把控在合理范畴内,并非短时间内进行监管;三是在开展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时,根据各个流程表现情况,适当更改管理内容,促进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的顺利落实,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
2.2全员性
在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时,需要秉持全员参与的原则:一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需要组织安排单位其他人员参与到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活动中,从而优化财务管理框架和格局,给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二是在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中,要求全员结合实际情况和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在面临突发现象时,能够做到团结合作,一同处理,不可出现“事不关己”的态度。只有充分合作和协作,才能将财务风险问题妥善处理;三是事业单位内部部门在出现变动的情况下,或者在权限或者职责出现变化时,应该第一时间向财务部门汇报,并明确财务部门改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因为突发事件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2.3预见性
所谓的预见性也就是指根据事业单位当前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及风险发生预測能力,对事业单位运营活动中各个不明确因素进行处理,并建设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预测可能会产生的风险,从根源上进行把控,从而将风险发生几率降至最低。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问题
3.1意识问题
因为事业单位工作本质相对较为特殊,部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在开展财务核算等工作时,没有从整体入手进行分析,处理问题方式较为单一,只是根据单位现有的财务活动展开分析,职责意识相对不高。事业单位主要以非盈利机构为主,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风险不会让个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具备较强的职责,从而引发一系列财务风险。
3.2体系问题
在财政部门发布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中,这些方式主要是根据企业来制定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还缺少更规范的方式。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即便已经发布了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根据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实质进行操作,操作性较低,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其他环节上,也无法更好地满足事业单位实际要求。在对事业单位现有的管理体系探究过程中,发现我国大部分单位仅简单地建立了相关体系,财务资金范畴不全面,无法对大量财务资金加以科学把控。
3.3职责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不但要落实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各个部门充分交流,明确管理职责。当前诸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担任的财务职责比较多,由于缺少充足时间参与到专业培训中,自身素养有待提升,导致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落实。此外,部分财务工作由其他部门资历较老的职工担任,甚至部分财务人员为兼职人员,职工综合水平存在偏差,导致管理问题频频出现。在事业单位实际运营过程中,各个部门职责分配不合理,没有明确职责分配标准,给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带来阻碍。
3.4监管问题
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时,应该根据内部控制及外部管理要求落实。然而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相关体系要求对财务风险加以评估,没有构建完善的处理对策,使得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处理现实问题,各个部门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在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状况。我国事业单位外部监管过于片面,在职工职责分配方面不够具体,甚至存在职责重复设置的问题。
4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优化对策
4.1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应该强化职工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并在落实财务工作时,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进行,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财务问题出现而引发财务风险。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加强财务审核,建设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应用规范的预算编制方式,能够及时找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各个涉及到经济事务的活动进行精准记录,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和规范,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此外,财务部门各个活动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因素,为了实现风险的科学把控,还要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人员风险处理能力。财务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风险处理和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做到未雨绸缪,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并处理,从而降低给事业单位带来的不良影响。 4.2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在开展重大问题决策活动时,应该建设规范的决策体系,提前进行市场调查,并对获取的结论加以深入分析,把风险在事前就进行防控,对决策事件进行监管。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把风险管理理念贯彻到日常运营活动中,例如在事业单位监管决策环节中,真正实现各个部门相互作用和制约,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优化现有管理体系。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制定诸多风险防范对策,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妥善处理。在事业单位中,明确职责,建设职责体系,把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分配到具体人员身上,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出相应的负责人,提升单位人员职责意识,更好地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中,促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4.3科学分配财务管理职责
针对事业单位而言,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事业单位需要严格按照财务风险管理要求,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职责体系,并把財务风险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员,让其对自身担任的职责有所了解。并且,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财务管理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设定考核标准,把财务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相挂钩,根据考核结果,给职工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防止不必要问题的再次出现。除此之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为了减少成本投放,提升工作效率,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其中,通过建设财务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便于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单位实际运营情况,制定精准的发展决策,让事业单位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4.4加强财务风险监督管理
从事业单位当前所处的内部监管环境中,单位需要设定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完善内部监管体系,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为了防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徇私舞弊等状况,事业单位还要定期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核查,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合理性,对财务工作状况进行公布,接受单位所有职工的监管。并且,事业单位还要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采取一系列防范对策,防止财务风险的出现。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作用下,注重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力,根据评估结果对部门之间进行充分协调,让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更具完善性,避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事业单位还要对现有的管理体系和标准进行全面探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体系进行改革,添加现代化管理要素,让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更具现代化和市场化。把通过改革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到实际中,可以发挥风险防范的效果。在建设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时,应该对事业单位各个时期不同表现情况开展深入分析,并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让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工作得到保障。及时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分级管理,合理选择处理对策,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将会面临诸多财务风险因素,这给其顺利运营增添了阻碍。基于此,事业单位应该给予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高度注重,结合实际情况,从全局入手,加强管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给风险出现留余地,减少风险发生几率,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的长效运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