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乡村生态文化意为根源和发展于乡村这一地域空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文化。近年来,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建设主体缺位、建设缺乏系统性、村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对此,应从注重统筹规划、健全人才机制、进行综合施策、强化宣传教育四个方面来积极应对,以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圖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2-0038-02
乡村生态文化是村庄生态环保“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创建美丽宜居的乡村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建设乡村生态文化,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打造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的生态振兴和绿色发展,以绿水青山赢得银山。当前如何清楚地认识并推进我国的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
一、乡村生态文化及其建设的内涵
明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白何谓乡村生态文化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即要厘清乡村生态文化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费孝通在《费孝通九十新语》一书中指出,“‘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1]是一个群体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关系的总和。在此意义上,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的总称,具体包括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乡村生态文化意为根源和发展于乡村这一地域空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村生态文化是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狭义的乡村生态文化是只涵盖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2]。本文倾向于对乡村生态文化的广义理解,认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就是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恶化与凸显,人类主动调整和重塑自己的文化来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过程,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涉及物态、行为、制度以及精神四个层面的建设。
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具有了新活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乡村生态文化建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发展不均衡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而经济决定文化的建设。当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东部与西部、城郊与偏远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才人、技术等资源投入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与城郊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较完备、宣传教育较全面、村民环保意识整体比较高,西部与偏远乡村基础设施不足、生态文化宣传不到位、村民环保意识相对较低的区域不均衡局面。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物态层面来看,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表现得更加明显。东部与城郊乡村大部分设有村庄环保宣传栏,并有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而西部与偏远乡村由于资金缺乏、人员外流、村民的环保认识不足,人与自然不相适应,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更加严重。
(二)建设主体缺位
乡村居民的“在场性”决定了农民是乡村生态文化的建设主体,尤其是乡村的中青年群体,既是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其建设成果的受益者[3]。然而,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促使大量乡村劳动者涌入并长居于城市,乡村人才大量流失,留守的老人、儿童文化建设能力不足、参与水平低,难以有效开展活动和保障生态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延续性。乡村这一地域空间中青年群体的流失造成生态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削弱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动摇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根基,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动力不足。因此,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三)建设缺乏系统性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工程,也包括精神文明方面建设生态体制,如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目前,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生态文化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使具体实践工作中只注重对村民的生态宣传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体制建设,未能做到从物态、行为、制度以及精神四个层面全面系统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不利于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生态文化,难以有效发挥文化对村民行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得建设成效不大、持续性不强。
(四)村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
我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的“仁民爱物”“取用有节”等优良乡村生态文化的作用逐渐建减弱。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乡村居民往往为追逐更高的经济效益置生态效益于不顾,比如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村民会喷施过量的农药化肥、为获取各类资源开山采石等。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为了“面子”村民间会攀比、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浪费。废物的急剧增多加剧了乡村环境的负担。再者,对生态文化认知度不足使村民欠缺建设生态文化的热情,意识不到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了村民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
三、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立足乡村特色,注重生态文化统筹规划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等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最主要因素。因此,要转变这一形势须立足乡村本身的资源,树立全局观,从各方面对生态文化进行统筹规划。一要重视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区域均衡发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对西部和偏远乡村的生态文化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二要针对各种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强化统筹指导、资源调配,以转变西部和偏远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不利局面。三要创新思路,深入挖掘西部和偏远乡村的生态环境资源,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以优秀的生态文化产品来助推生态文化建设,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4]。 (二)健全人才机制,打造生态文化建设新主体
当前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主要缘于人才的流失。要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创新思路,健全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等机制,努力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新主体。一要重视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优化乡村干部培养与引进机制,以引导文化人才向乡村流动[5]。二要立足于乡村,对本土的艺人、文化能人等文化人才进行挖掘和培养,以充实乡村人才队伍。三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乡村生态文化研究和创新人才,为后续生态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同时,可以与科研院校、企业等签订帮扶协议,以发挥各界文化人才的优势,共同推动乡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努力构筑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动力。
(三)进行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系统化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工程,涉及到生态科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必须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一要组织相关专家科学、全面、系统地对生态文化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强化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基础。二要完善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产业、财税、信贷等相关政策,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保障生态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三要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生态行为,从物态、行为、制度以及精神四个层面整体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以形成先进文化引领、优美作品感染、良好行为示范的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局面。
(四)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乡村居民生态文化素养
良好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是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主动践行环保行为的前提。当前村民生态文化意识浅薄,主要在于不良消费思想的影响以及对生态文化认识的不足,因此要多样化多渠道地对村民开展以生态知识、生态协调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教育。一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村级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平台,积极宣传生态文化知识,提高村民对生态文化的认识。二要利用节日庆祝、谈论会、座谈会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生态教育,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化村民的生态文化观念。三要对村民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进行监督教育,通过典型事例使村民认清其危害性,主动践行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四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促使村民适度消费,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结语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对乡村生态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反思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明确问题所在,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对策,以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助推乡村生振兴的实现和美丽宜居乡村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64.
[2] 张引潮.谈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3-16.
[3] 周小华,张伟.福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3-28.
[4] 劉志博.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生态文化[N].中国环境报,2019-01-23(3).
[5] 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5(4):86-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2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