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纺织服装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最新的经济形势,分析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从国际环境角度以及国内政策两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对策,即正确找准定位,发挥我国纺织大国的优势;注重产品内涵,实施名牌战略,不断调整并升级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3-0164-02
我国的国民生产、出口最多的就是纺织服装,纺织服装出口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纺织业逐渐弱化了原有的价格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的价格优势在不断增强。与其他行业相比,纺织业的工序相对简单,且没有较高的门槛,一些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的国家,逐渐兴起了纺织行业,将此产业逐步引入国家当中,给中国纺织品的发展造成了威胁。我国虽然仍处于纺织出口大国,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纺织产品在世界上处于中低端产品,国外对于中低端产品的需求量较小,我国只有不断强化本国的纺织品质量,才能拓宽国际市场,针对国际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优化,实现纺织业强国的最终目标。
一、我国纺织品行业的世界地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纺织业发展更加迅速,1980年我国服装出口占据世界的5%,1990年增长到10%,近几年已经增长到50%。随着配额的取消,我国出口势头增长迅猛。目前纺织工作人员数量已经达到3 600万,出口额在世界排名第一,纺织业占我国出口额的20%,因此可以说我国是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服装出口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增长到2 000多亿美元,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类别产品,增强我国贸易的平衡进出,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纺织品行业还在不断发展中[1]。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业出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欧美纺织行业发展不容乐观,市场经济逐渐下降,欧盟等国家的进口订单下降到20%。这些国家逐渐将这种压力转向我国,进口价格一再压低,对于已进购的商品不允许加价,中国出口商品出现低利润的情况,纺织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同时,通过技术测试以及产品检测的等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向中国,就是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减缓了我国出口的速度,增加了出口成本,这种方式是假借环保之名对我国出口纺织品进行复杂的检验程序,从而提高出口成本。同时这些国家对国内产品的检验相对宽松,实行双重标准,是有歧视意味的差别待遇。此外,随着国外市场的需求量降低,我国出口份额也受到影响,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出现工厂倒闭的现象,同时从业人员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2]。
第二,同类行业竞争激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业占比不断加大,例如巴基斯坦的棉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巴基斯坦的政府部门已经计划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罗马尼亚也在进行投资生产纺织品;土耳其在扩大高档服装产品生产规模;墨西哥在美国的安排下,加快了服装行业的发展。这些国家投入纺织品行业生产中,无形之中对我国的纺织品行业增加了压力,同时中国的市场份额相对减小了,中国的价格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因为中国的服装业平均薪资高于印度等具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劳动成本的增加也是生产成本相比其他国家要高,在“金砖四国”當中,印度的贸易经济在近几年来表现尤为突出,是我国在纺织品行业中的主要竞争者。目前,欧盟国家对于进口产品进行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的进口份额在逐渐减小,将一些订单逐渐向其他国家转移,以此平衡贸易风险,这对我国的纺织业发展极其不利。长此以往,我国的初级纺织业服装优势将逐步降低,并且我国的纺织业高端产品正处于刚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具有竞争优势,我国因此受到“前有劲敌,后有追兵”的双重考验[3]。
第三,国内政策考验。我国人民币的贬值难以刺激欧美的消费,并且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低,出口的优势不够明显,在退税上,税率一再下跌。有数据显示,我国退税下降1%,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将下降50亿元。因此,我国对于出口退税率进行上调,这样会暂时缓解外贸的压力。但长此以往,不会促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无法改变行业的供求平衡。同时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压力,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企业同时也在面临资金周转问题。
三、解决我国纺织业中出口的问题策略
第一,定位准确,发挥纺织大国优势。在我国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我国纺织业在逐步发展转型,现阶段已经从简单的织布、扎染等逐步转为完整的纺织品产业链。许多纺织企业在生产发展目标上,定位为国际市场,经过时间的积淀逐渐有了本企业的文化特色产品,并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些刚刚兴起的其他国家企业想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则需要时间以及经验。因此世界环境中,中国企业的纺织产品还占据着主要地位。
众所周知,世界纺织服装市场更加多元化,世界各地的人们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应该相应地做出调整,进口商的采购方式有所不同,采购重点也各有千秋。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将自己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找准定位。部分企业的管理更加灵活,供货渠道广,可以小批量生产,将品种增加,实现多渠道推广销售,囊括更多的客户类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设备比较先进的大企业,就可以将生产加工进行优化升级,对产品进行质量的提升,可以走高端产品路线;对于一些企业,他们的交货速度快,就能够实现快节奏的接单付单;还有一些企业产品研发上比较有优势,就可以推出新材质的纺织品,以及产品的设计上走差异化路线;对于服务完善的企业,可以走优质服务路线,吸引更多的客户,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以及服务都可以实现企业纺织品的升值。 第二,注重内在提升,实施名牌战略。中国纺织品想要实现快速发展,成为纺织强国,必须先从纺织品的品牌上入手,实施品牌战略,创造属于我国的自主品牌。现阶段,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产品一般都是采用代加工形式,没有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品牌,在生产加工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其他国家进行代加工,转到该国家,他们进行贴牌以及标识的简单处理,就可以赚取比我国高好几倍的利润,就如服装行业中流传的“一流企业做品牌、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卖劳动力”。建设国家资产品牌,是出口贸易的关键之处,如果一样产品价格相同,但是品牌不同,在市场上就存在竞争力的天差地别,知名的大牌会产生无法替代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文化,同样会成为企业的代表以及国家的骄傲。
企业想要将品牌地位保持,不能够单单注重表面,找到产品本身的内涵,做实质性的改革。例如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同时加入创新理念,从科技的角度进行品牌形象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绿色环保材料,从材料的开发上进行研究。国际性大品牌的成功之处就是由于其服装的用料上与其他品牌有所不同,实现了品牌的差异化。因此,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更多可用的环保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绿色生态,为品牌塑造良好的形象。同时,需要不断关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客户,在服装设计上更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设计出更加具有创意的服装,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国外消费者带来好的消费体验,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第三,调整构造,加快升级优化。中国的纺织品行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需要对传统的结构进行不断升级优化。现阶段国际纺织品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的竞争份额比例留给中国的部分越来越小,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比较困难,也极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抢占纺织大国的地位。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方式,实现技术与集约增长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逐步调整企业的内部组成结构,对于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扶持,对于市场活力充足的中型企业的制度要放宽,对于一些没有发展的公司进行淘汰,实现我国出口纺织品企业的蓬勃发展。在从前的纺织行业中,出现出口企业投资过盛的情况,一些国营企业负责出口贸易,同样也存在一些制造业直接出口,还有一些没有规模的小型企业随便在交易会上的摊位进行出口,出口企业的大小不同,类型各异,形成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及损失。其中主要的亏损原因是水平较低的重复严重,从而出现出口纺织品的恶性竞争,企业利润被逐渐削低。現阶段我国的纺织品成本逐年增长,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会对于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提升,来避免成本过高造成无利润。还有一部分企业无法实现这样的附加值,给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机会,可以在这时对这些企业进行并购以及扩大发展范围。这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同时改善纺织品质量,提升技术实现新业务的扩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纺织行业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及挑战,应该紧紧围绕我国的发展部署规划进行发展,定位准确,发挥纺织大国优势走高端产品路线、差异化路线、优质服务路线以及量产化路线;从纺织品的品牌上入手,实施品牌战略,创造自主品牌,实现绿色生态,塑造品牌形象;调整企业的内部组成结构,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制定中型企业的制度放宽政策,淘汰没有发展的公司,避免恶性竞争,提升企业的利润,为产品增加附加价值,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东部向西部扩展,创新企业运作模式,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并将中国的工艺及传统文化带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胡静寅,张丽.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复杂度的研究[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2):92-104.
[2] 李帅,索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应对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23):5-6.
[3] 张静文,孙静静,张紫莹,郝淑丽.基于“一带一路”的中国—印尼服装产业现状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22):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2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