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黑名单”的隐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馨馨
国家助学贷款磕磕绊绊地走了8年后,却被“诚信”二字所难住。当银行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信息公布于众时,所有的贷款大学生都被抛上了风口浪尖。究竟是谁埋下了“不良贷款”这颗种子?
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金融支持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截至2007年6月末,各项助学贷款余额达到192.9亿元。而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目前正处于尴尬境地。
助学贷款进退两难
近日,工行北京分行在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信息网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拖欠助学贷款所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一时间,本着为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带有公益性质的助学政策,被“拖欠贷款”、“诚信危机”、“黑名单”等字眼全面包围。
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达206.8万人,累计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但是,央行主要负责人日前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助学贷款违约率竟高达28.4%。上述数字反映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贷款的欠贷率,甚至比普通消费贷款还要高。这项单纯依靠学生个人信用作为条件的商业性质贷款正在因为还贷记录不佳而动摇着银行开办此项业务的信心。
工作在银行的李小姐对记者说:“我的工作就是办理助学贷款的。这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因为省分行与教育厅签约,我们是必须贷给学生的。而助学贷款并非一种纯商业性行业,主要体现一种公益性。学生贷款时抵押的仅有诚信。这就加大了贷款风险。有的学生贷了款之后,把电话换了,我们根本联系不上。基本上一点办法都没有”。
由于发放贷款成本高、利润低,特别是在贷后管理、催收等方面,银行要付出较大成本。还贷情况不佳,加大了银行的风险预期值,使本身处在被动的银行对今后的发放工作变的更加不积极。
而与此同时,暑假已过半,大学生秋季入学高峰又将来临。刚刚公布的欠款人员名单还没有收到成效时,新的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又成为焦点。央行近日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国家助学贷款按时足额发放,满足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需求。
一边是央行强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边却是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头痛不已的高校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带有政策性却又定性为商业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正处于“不贷不行,贷了也不行”的尴尬境地。
教育体制、银行、学校、贷款学生四方博弈
为讨回贷款,银行发布“通缉令”式的催债名单;为配合银行还债,学校扣留贷款学生的毕业证;没有毕业证,学生找不了工作,就无法还贷款;还不上贷款,新一年的贷款发放就存在着困难。助学贷款像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这源头要从我国教育体制说起。兴办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资金困难,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发展高等教育资金的困难相对更大。据了解,1997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3.9%。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左右,总体来讲,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仍然不足。面对着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还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供给困难的矛盾,高等教育收费成了必然。
望着高额的学费,家庭收入仅几千元的贫困学生只能望而却步。面对着教育资金的紧张,银行贷款成了贫困生的“救命药”。政府期望在政策引导下,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再通过自我努力还贷款,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没有任何资金当作抵押的时候,没有任何诚信处罚体系下完成借贷还贷怎么可能顺利完成?
此时,高校作为大学收费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更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卸为大学生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并分担贷款风险的责任。与其扣下“毕业证”“学位证”以催还贷,不如完善奖学金制度、加大助学资金覆盖率更为直接。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在各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等专业相关部门,专门为特困生新增了200多个学科助学岗位,使同学们通过勤工助学,既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又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将助学贷款进行到底
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好几面。大学生借钱不还,造成大量不良助学贷款,除了社会环境、借贷人的“诚信”度、还贷意识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有关外,同时与助学贷款的性质和管理存在着诸多疑问有着关联。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无疑是一个带有公益色彩的制度。但是这个公共产品却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所有的贷款风险都在银行。如果是政策性产品,这一社会性的准公共品,政府就应义不容辞成为所有风险的承担者,为贷款提供制度保障。犹如美国,助学贷款由政府向银行提供双重担保―先由州政府担保,然后由联邦政府再担保。一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无法还款。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则有义务向银行赔付95%的拖欠贷款。
目前,我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为贷款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一来,银行在承担这种无抵押贷款后,对发放、贷后管理都存有很大的难度。发出“催款单”也是无奈之举。但这种方式让本是“贫困”的学生更加“贫困”。“不是我不还,是我还不起”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小杨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还贷款,但现在就业形式的严峻谁都知道。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每个月发的工资去了房租、生活费就不剩什么了。”比起恶意拖欠、有钱不还的现象,就业不乐观是违约率高的真实原因。目前我国实施的助学贷款制度包含:大学四年内没有利息,学生毕业后进入还息阶段,前六年只有两年需要还利息还贷年限放宽到6年等多种措施,但这些善意之举终究还是“输血”。为确保大学生毕业后及时还贷,政府部门和高校应采取更多的措施,促进助学贷款大学生及时就业,提高还贷率。自己能“造血”后,每个个体及整个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才能正常的运转。
与此同时,个人诚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也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转变,拖欠贷款的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助学贷款上。从这一点上看,发达国家的信用系统就显得成熟的多。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建立了个人信用系统。银行或政府担保机构一旦把拖欠者的有关情况报告给信用评级部门后,拖欠者的信用评分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无论在就业、办信用卡、贷款买车、购房等方面,都会处处受阻。助学贷款违约纪录还会存在于个人资信系统中,并终身相伴,这在以个人信用为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社会里,几乎是除法律制裁外最严厉的惩罚了。只有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欠贷者的信用纪录终身携带、全面联网。有了制约,“助学诚信贷款”才能顺利实施,才能将助学贷款进行到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7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