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如何与东盟国家互动合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桂平

  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成功运作的形势下,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却相对比较缓慢,这与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潜力是不相称的,也使得东亚地区在与北美及欧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突破。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必将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内在机制的脆弱性和整体经济实力的下降,促使东盟意欲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早日步入经济复苏的轨道
  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现已拥有10个成员国,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区域集团。东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提升了东盟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东盟作为东亚地区惟一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组织,尽管成员国不少,但与北美和欧盟相比,整体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在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2000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7330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成员国之间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
  
  经济和贸易结构雷同
  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不具备明显的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呈现出雷同化的特征。东盟的新兴工业国家最初凭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了经济起飞,到20世纪80年代,又转型为以下游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主。经济和贸易结构的雷同化,限制了东盟各国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致使区内贸易的依存度不高。以1999年为例,欧盟内部出口额为5811.62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54.6%;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出口额为13763.14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62.6%;东盟内部出口额仅为819.29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22.2%。可以看出,东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内部市场狭小,严重依赖外部市场
  东盟10国的总人口为5.3亿,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370亿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大,基本上属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内部市场狭小,对外部市场有严重的依赖性。20世纪80年代,东盟国家主要是为日本生产下游的电子产品,出口也主要依赖日本市场。到了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东盟国家的出口又开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内部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东盟的发展空间,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又严重削弱了东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旦主要的出口地区市场萎缩和发生剧烈的价格波动,区域内各成员国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寻找稳定的、纵深的地区大市场,对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结构松散,内部缺少核心
  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有核心的经济力量,如美国之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德国和法国之于欧盟,其核心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东盟国家中没有一个愿意而且有能力承担核心国的责任,这就降低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本国货币而全然不顾整体的利益,结果一损俱损,教训十分深刻。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东盟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下降,东盟组织内部的离心倾向日益抬头。一方面,各成员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东盟组织扩大到10个成员国,利益分歧和多样性增加,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难以恢复整体实力,引起成员国的不满。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给遭受危机的东盟国家以有力的金融援助,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9・11”事件发生后,东盟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国在政治上是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也不仅仅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多的还是一个合作共荣的伙伴。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特别是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和欧盟市场萎缩、东盟国家在美日欧市场上的份额增长缓慢的形势下,只有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才能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东盟国家将获得中国相当的市场份额,在抢滩中国的进程中取得先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东盟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纷纷调整战略,把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以相应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一直置身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浪潮之外。由于没有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为依托,即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多边的贸易体系,在处理与他国的贸易纠纷中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地缘上的亲和力和经济上的互补性,因此,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的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这类商品主要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一部分是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其中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自然资源类商品约占中国从东盟进口额的42%;另一部分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38%。东盟国家中越是不发达的国家,越是倾向于自然资源出口的国家,与中国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随着近年来部分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逐步高涨,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大,中国出口的相关产品由于要素禀赋替代的困难性,正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发展水平近似国家的欢迎。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已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性分工。例如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在办公用机械、电动机械、电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互补关系。第二类是互补不明显的商品,比如电子信息产品,也占到双边贸易的一半。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动合作机制构想
  
  鉴于中国和东盟这两大市场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构架和机制,可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模式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实现突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经济合作模式
  既然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涵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产业合作、便利化等相当广泛的内容构架和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沿用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形成的制度安排,由各国列出各类产品清单,包括拟降低关税的产品清单、暂不降低关税的产品清单,分步逐渐降低关税。考虑到印支三国、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可对他们采取灵活政策,给予特殊的待遇。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调整和补充,这样可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有利于双边的认同和接受。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合作领域
  中国同东盟国家可在旅游、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旅游:据统计,东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占来华旅游者总数的18%。东盟10国均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中国旅客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大的旅客群。旅游观光不但可以刺激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为开展贸易往来奠定良好基础。双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可借助互动合作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合作,促进双方旅游业的发展。
  信息通讯:中国在手提电话通讯上排名世界第一,也是电脑外围设备和电子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和东盟国家可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和信息资源,开展在信息通讯方面的合作。今后几年,中国应当积极支持并参加电子东盟的建设,加大对东盟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并参与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可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泛亚铁路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已经决定出资500万美元资助上湄公河航道的清障工程,并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计划中的泛亚铁路可把中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重要的南北经济走廊,这对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对建设渊亚铁路持积极态度,只要东盟最后确定选线方案,中国将尽快启动境内相关线路的修建或改造。为此,建议双方建立交通部长会晤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
  农业:中国和东盟国家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比较优势,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农业领域也始终是双方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与东盟10国已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从2004年开始逐步废除600项产品的关税,并将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废除关税计划。在这种大背景下,双方可依托当地市场,扩大投资规模,建设农业园区,开展农业相互投资的合作新模式。日前,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商家已把农业作为在华投资的重点,开始在中国开发高科技农业园。中国也可发挥加工业的优势,发展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合作地区
  中国云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在与东盟国家的交通网络中,海路由中国沿海各城市港口分享,陆路有东西两条:东线经桂越口岸进入越南直抵泰国湾,西线经滇缅口岸进入缅甸直指孟加拉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云南、广西两省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云南、广西两省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和枢纽,成为中国进入中南半岛、东南亚进入中国的便捷门户和交流平台。云南、广西两省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商品85%以上为木材、矿产品、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到东盟国家的商品80%以上为建材、轻纺产品、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和成套机械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此外,两省区与东盟各国在水力、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两省区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着力打造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多种形式拓展与东南亚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培育和开拓东南亚市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做出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