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发展的二元体系理念的思考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晓鸥

  [摘 要]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首先要建立在以音乐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上,让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学科特点与音乐本质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拓展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内涵,使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发展的二元体系融为一体,建立起良好的音乐氛围及精神文化领域。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文化;音乐理念;二元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60-02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既有本质相通之处,也有形态层面的共融,当我们把音乐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再谈音乐文化时,可想之音乐中的“娱人―教化”作用显现得更为清晰。《乐记》中说到:“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者”是指音乐能表现出欢快情感,“乐也”是指音乐能使听者感到快乐并给人以快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进一步说明人人都有欣赏音乐与审美的要求和欲望。既然音乐能使人感觉愉悦并获得快乐,人也能通过音乐对心灵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而以提高道德修养为乐,宏观上看;这就是音乐教化意义所产生的影响。音乐教化在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时期――先秦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音乐哲学,在当时对涉及内心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礼乐文化体系中音乐教化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这是音乐具有社会功能独特性的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发展与进步,都会传达出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想。使社会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理念以及音乐赋予社会教育作用的多元影响产生了紧密联系,这必然使我们对音乐教育和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整体音乐文化更加引起重视。
  
  1 音乐文化是与音乐教育共融发展的必然
  
  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赋予了音乐教育以多元的、不同的、复合的音乐文化责任,对于音乐的理解与发展研究,我们更加着重于对音乐的重视和跨越音乐文化的文化精神以及音乐对于人的发展价值的体现。远古至今中外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从没有停止过,虽然不同民族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不仅带给人们音乐思想的思辨,同时在音乐文化作用下,人们也逐步有了自我规范的社会意识,这便是由音乐文化而转化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音乐文化的认知过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表达以及音乐与人类情感流露的交融,早已形成了音乐与社会、人类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所以传统音乐转向广泛的文化领域时,对于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音乐形象、音乐表现等,都已超越了原有传统音乐意义范畴、它们不再是以单纯的音乐作为解密事物的本体、情感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的咏颂。而是当人们了解了文化与音乐形态之间的联系时,人们的内心活动就会感受到一种不仅仅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言这种超越,然而让人们感受更多的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多元文化的一种融合对人的影响,这才是人们真正把音乐作为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领域需求。今天,我们把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联系起来谈音乐教育新观点,这是实现构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当音乐物质文化与音乐精神文化得到共同发展时,得到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共融的认同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亲子”关系,这是因为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具体的音乐实质内容,同时也能体现出超音乐范畴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要更加宽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纯理论、纯技术性操作的学习上,而是把音乐教育过程作为运用音乐能力和音乐的特殊手段,逐步完成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体验、音乐实践以及音乐能产生社会效应作用的所有应用功能。当学生开始走进音乐课堂的第一天起,师生之间就开始形成了指导和参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使音乐教育的呈现不仅是建立在音乐物质文化以及音乐制度文化的位置上,而是把指导音乐教育作用以最大限度融入到音乐文化实质的重要环节中加以认识,让音乐文化的扩大化影响与音乐教育优化指导因素的紧密结合,成为发展良好的音乐接受心理、音乐行为心理、音乐美感心理、音乐创造心理的途径,在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中,完成音乐教育多种形式的更多的感觉体验。从而达到丰富人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解读音乐文化内涵所进行人的感觉教育目的。
  
  2 让“创造”成为音乐教育多模式的主题思想
  
  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技能培养,更是为了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人格培养,音乐教育全部内容是通过音乐作为表现体验来完成的。我们知道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移动性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重要身份和价值,尤其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会蕴藏巨大的创造能量。如今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已体现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一旦音乐与文化形成了紧密接轨时,音乐便能够满足人的创造环境,音乐创造也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正因为音乐文化与音乐创造的紧密结合,它才能尽善尽美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而被人们接受。如今我们对于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意义的理解已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着重看它更多内在的、深刻的东西。由于音乐新课程的提出,给予了音乐教育观念思辨的巨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通过我们把领悟到的动态音乐视角和音乐想象,全部释放在音乐教育当中,让学生懂得具体的音乐分子构成与音乐思想之间等音乐活动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从而改变和丰富以往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目前音乐教学提倡的以音乐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作为音乐教学中的根本原则来思考,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把音乐教育这门艺术,完善地呈现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节奏、课堂效果的优化控制中,实现真正理解音乐对人的发展价值的重要作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正是要求我们对待传统音乐课程产生多重思辨,在不断地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创造出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符合培养育人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标准等多种教育模式,使音乐教学改革达到增强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吸取多元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对待如何保护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认识和学习上,找到大家都能共识的平衡点,这就是我们对待认识音乐教育如何走向世界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不断解读音乐新课程的内涵,使教学思想、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音乐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中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改革、思辨、创新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使学生尽快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音乐在多大程度上使你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它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这种非音乐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音乐本身就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高度文明的精神领域里的需求也越来越纵横化,伴随人们生活的音乐已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备受社会关注,也备受人们关注。对于音乐的体现已不再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学习而单纯掌握音乐技术的领悟,音乐已成为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缩影和世界文化风格的展现。正因如此,音乐的文化、音乐的理念、音乐的创造应在音乐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完成思辨和创造过程,使音乐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等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实施有效的结合,让音乐联想到非音乐的体验过程,成为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1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