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梅,李桂平

  摘要:人际间的交往和互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任何社会中的人都存在互动。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戏剧理论引入到社会生活中,运用戏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主要通过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来讨论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和分析下戏剧论存在的不足,以及它对现实人际互动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生活;自我呈现;戏剧理论;剧班;印象管理
  中图分类号:I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10-02
  
  戈夫曼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是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戈夫曼在五十多年前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作的实地研究资料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在书中,戈夫曼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并运用戏剧舞台的特有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
  一、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主观评价的社会的自我,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做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研究的实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一种互动。他相信,真正意义的自我来自于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种种行动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的提取 [1]。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试图阐述和分析人们在与重要人物的互动中,用什么样的复杂方式来塑造他们自己的形象。要做到这样一点,就必须把自己为对方不能接受的方面隐藏在后台,把为对方乐于接受的形象呈现在前台。
  二、解读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
  1.戈夫曼认为,舞台可分为前台和后台。因而在人际互动中人们为了开展“表演”活动,也将社会生活分为“前台”和 “后台”。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强调,前台是一种“集体表象”和“自身独立”的事实,即前台是随着抽象的定型的期望而变得惯常化,因而具有一种制度化的稳定性[2],进而对演员要扮演的角色形成制约。后台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是与表演场所相隔离的、观众不能进入的场所,处于呈现表演前台的末端[3]。戈夫曼认为,人们在不同场合自我表现时,有一些微妙的差别,于是他巧妙地借用了戏剧艺术中前台与后台这两个术语构成的二元框架来分析人的表现方式。
  2.戏剧理论承认社会对人存在制约作用,尤其是社会规范。在戏剧理论中的前台表演就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只有通过对一定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并将这些外在的限定、约束内化为个人的认知、意识来体现个人自身的存在,从而获得表演的成功。戈夫曼指出为了呈现理想化的表演,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要考虑他人的反应,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礼仪,有助于人们在面对面的互动中能察言观色,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人们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身边与我们互动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必须要认识陌生人,甚至想方设法把陌生人变为熟人。
  3.在人际互动中,戈夫曼除了个体表演者以外,还关注群体的表演者“剧班”。 在书中,戈夫曼用“剧班”这个术语,来表示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3]。戈夫曼认为,在剧班的分析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剧班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无关的,它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特定的情景定义,也就是说当离开特定的情境,剧班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而这里所指的特定的情境定义,剧班本身是无法自行确定的。它是外在早已存在的,剧班成员只是参与已定的情境进行表演。二是剧班是个体表演者的简单相加,表演者表现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特征,更主要的是表现了成员间的关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特征 [4]。
  4.根据戏剧理论的观点,在人际互动中,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重视符号在人际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在人际互动中,表演者要如何管理自己的行动,使其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他期望中的角色,即“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它是戏剧理论的重要特征。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即在进行印象管理时,人们常常会努力运用各种符号,如道具,来布置自己的“舞台”,以便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自己努力地表演使自己以符合人们期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试图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以保持他的形象 [5]。
  那么,在人际互动中,人们要学会如何进行印象管理。在戈夫曼看来,进行印象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想化,就是使表演与它所处的社会理解和期望相符合。为了表演达到预期的效果,表演者要摒弃或隐瞒一些与社会规范不一致的动机和行为等。二是神秘化,即在表演中,演员与观众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使观众不了解演员的底细,从而产生敬畏、惊奇的心理,让观众对演员的表演更加深刻。
  5.在印象管理中,除了要对一系列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应对一些非期望的行动,如一些无意识的行动或者突发情况等 [6]。戈夫曼指出在社会互动中,如当对方的表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让“演员”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这被叫做“乖巧观众”。有如在互动中,客人的肚子在咕噜咕噜作响,某位演讲者不小心发错了一个音等等。这些令人尴尬的局面是表演者的一种失败,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规则使我们通常会有意忽视这些错误,以保有对方的面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一些“礼貌得体的行为”,很多都包含了这样一种互动的规则。
  三、戏剧分析理论存在的不足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戈夫曼“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严格恪守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精髓,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贯彻了布鲁默倡导的定性研究,运用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的资料,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影响 [7]。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戈夫曼仅仅使用单一的戏剧理论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是远远不够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若过多的运用戏剧理论分析说明某些社会现象,会产生一种悲观主义的色彩。并且,如果我们一味地按照戈夫曼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将会使人产生各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和观点[8]。
  其次,戏剧分析理论过分地强调在人际互动中人的主观因素。这与他谈及社会系统和规范对人的行为存在限制作用是相互矛盾的。他在提及前台和后台关系的转化时指出,这种转化的前提是个体对一定情境的意义的界定。在对剧班表演的论述中,他指出对某些特定情景定义的维护是剧班表演进行的前提[9 ]。从他对个人表演和剧班表演的论述,他仿佛认为人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人的行为变化的主要变量,进而认为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和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其实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10]。
  再次,在人际互动中,戈夫曼注重个人的“形象管理”,他引用表演、期望和剧班等一系列概念。然而,他在论述自我、表演和情景定义等问题上,人为地夸大了人在互动中虚假的一面。在戏剧表演中,一切都是虚构的,演员们都是在演绎着一个个虚构的故事。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确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戏剧中的表演是一样的,都是虚假的,而且按他的说法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成为“骗子”,人的行为变成了实现某种需要或目的的工具,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成一场工于心计的实用表演[3]。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戈夫曼坚持使用二元对立框架的做法是否恰当,二元即前台和后台。在前台表演中是否得到一些后台给予的帮助和提供的条件,前后台之间是否存在一些中间地带,在一定的情况下后台也可以暂时的成为前台。在剧班和观众之间是否真的是那么绝对的对立,有没有一个中间地带可以缓解二者之间的那种对立与冲突,使二者能够产生一种默契,像剧班成员一样的团结合作。日常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人际互动也是多元的,存在很大的灵活性,因而在处理人际互动关系时要善于考虑多种元素,多角度和方位的思考,避免绝对的二元论。
  
  参考文献:
  [1]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24.
  [2]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26.
  [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
  [4]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5]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52-655.
  [6]文军.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45.
  [7]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99.
  [8]孟蔚.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J].文化研究,2008,(5).
  [9]汪广华.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10]黄建生.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