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苗
摘要:没有互动的教学如同一潭死水而失去活力,教师的灵感、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无从激起。现代大学教育不能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便是互动教学所能够实现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04-04
互动教学的发展最早源于对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互动教学是指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加深对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便是互动教学所能够实现的。
一、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众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从多方面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国际上大力推行的教学策略之一。
进人大学时代,学习仍是最重要的任务,互动教学可以发现学习的乐,把趣味归还给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而在互动中学习经济学则可以维持并继续这种游戏,因为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熟知的经济现象与枯燥的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西方经济学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模拟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受到普遍欢迎。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知识日益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无论是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是学习非经济学专业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对于提高整体素质都是大有益处的。现代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这些为实现经济学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互动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沟通,对提高课堂利用率、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参与协作都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二、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在经济学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明习惯、人格力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师应经常把自己做学问、做事情、做人的体会和其中的正确道理作为教育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事业观。教师以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实现。
2 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展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存在着诸多经济热点、焦点或敏感问题,民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怎样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呢?这就要求教师既不回避现实,又不迎合消极看法;既注重正面引导,又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国企改革等人们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创造就某一问题争论的机会,之后教师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认清存在问题的严肃性,讲清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对策,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经济学工作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要用科学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教育大学生。经济学互动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对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要深入研究,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使教学内容集中反映新实践和新发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教师的讲授只有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互动教学才能有内容、上层次。
4 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否扎实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实践创新是不现实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成熟,对待经济学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比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GDP”、“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及时把有关经济政策精神融入课堂,才能使学生对现实和未来有更多的把握。
(二)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是互动教学的保障
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呼唤教育在矫正传统功能的同时,按照时代要求确立自己的新属性、新功能。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所以,教学原则首先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师生互动教学,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义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平等与沟通。民主、平等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保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民主与平等包括知晓与情感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成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如何
创造一个创新的经济学教育环境呢?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经济学的正确动机和探索数学奥秘的热忱。具体说,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一个经济现象,讨论一个经济问题,教师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跟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
(三)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催化剂
一些人认为,教师不是播音员,也不是节目主持人,没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语调做过多苛刻的要求。事实上,据笔者所做的一份有关教学效果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语音抑扬顿挫、语调有起伏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更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更可以和老师形成互动。相反,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又较小的课堂。81%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干脆做别的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只是普通话标准却丢掉了最核心的讲课内容,那就是“形而上学”了,会让学生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这里也强调要言而有“物”,但也要兼顾“物”的传递方式。
1 语言表达应快慢有序。教师授课最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只有通过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授课的美妙之处,从而展示授课的可欣赏性。语言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调的变化上,讲课与读稿相比,之所以更能吸引人,就因为讲课的声调把授课的内容表达得有快有慢,富有韵味,若授课表达采取匀速运动,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不安。授课在什么地方应快,什么地方应慢是有规律的。该慢的不慢,会引起学生听课的失望情绪,觉得该记的没有记住;该快的不快,学生感到是拖延时间,听起来就索然无味。就授课内容而言,概念和原理的表达要慢,解释和举例要快;就叙述的过程而言,细节的交待要慢,做出结论要快,这才显得肯定,使人接受起来有停心。与此相联系,问题的提出要慢,问题的结论要快。教师通过这种快慢的节奏控制,自如地表达授课内容,授课才会显得有魅力。
2 表达应造成悬念效果。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转移和放松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恢复,教学节奏的控制就应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停顿。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不仅使学生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而且会给人以琢磨思考的余地和联想回味的时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悬念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对“空白”的有效把握和控制,还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气氛、掌握调整课堂气氛的技巧,才能真正在授课中赢得主动权。实际上,教学技巧既反映着人的智慧,又深刻地体现着人的奋斗精神,它是科学态度和勤奋精神的结晶。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掌握授课技巧,就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进行授课,还必须具有不懈的进取精神,做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教师微笑的神情、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真情、宽容的胸怀,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的“催化剂”。因此,上课时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有同学说小话时,教师会开玩笑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学,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啊?”这时,那位说小话的同学非常不好意思,其他同学也放松了心情,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轮的学习。如果在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对其大加呵斥则会激化师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尴尬局面。因此,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实施案例教学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平台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最好同时具备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课上分析、讨论,课后写分析报告,从被动接受灌输变为主动思考研究,从要我认真对待变成我想认真对待。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优选解决方案,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比如,讲到边际成本概念时,以航空公司为案例,通过航空公司飞机票打折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引发同学思考并讨论企业的营销管理,点燃学生从经济现象看本质的激情。在案例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前)――引导学生对案例首轮讨论――提出发散问题继续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组织小论文撰写(课后)。应注意的问题有:案例要选择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必须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案例要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经济学实施互动式教学改革,体现了中央教改精神,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针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同时,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社会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要坚持读(教材、原著)、听(讲课、录音)、看(录像)、走(社会实践)、讲(讨论、辩论)、写(调查报告、经济论文)六环节相结合,努力做到读与思、听与议、知与信、懂与行四个方面的统一。
(五)德育教育贯穿始终是实现互动教学的润滑剂
西方经济学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德育教育似乎是扯不上关系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因为对西方经济学的误解太深,因而只要一提便是自私的经济学,理由是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之一便是:理性人假设。以自私为前提的经济理论哪来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呢?然而,笔者在9年的经济学课堂上却悟出了经济学的另一种内涵:诚信的经济学、效率的经济学、节约的经济学和和谐的经济学一同样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经济学。
一段时间以来,对西方经济学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学术界吵得沸沸扬扬,笔者作为一个小辈没有资格对经济学大家们的观点指指点点,笔者担忧的是,如果主讲经济学的教授、讲师们对如何教好经济学的立场有很多分歧,那么学生的处境岂不更无所适从呢?于是,笔者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学,教师要
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经济学公式或图形,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学课堂也应该像其他课堂一样,成为既教书又能够实施以德育人的阵地。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渐渐发现,西方经济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狭隘和自私,它有独到的一面,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具体内容与引申其实很多时候和我们主张的德育教育思想及内容不谋而合。将这一面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价值观的确立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尽管年龄上大多已经在18岁之上,但在思想上并不成熟,他们更冲动和叛逆,如果过分强调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不但不会使得学生觉得教师的理论修养好、学术水平高,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耐烦。据笔者200~2007年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的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在意,因为他们很多人非常感性,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生活、学习实际结合密切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他们对纯粹的德育教育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西方经济学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一种全新的思维去解释身边发生的小事、大事;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初次接受经济理论思维,因而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济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适当的修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将经济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阵地顺理成章。怎样使得经济学的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并成为可能呢?这主要取决于经济理论思想本身所包含的潜在德育教育素材的充分挖掘与修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
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净化心灵,提升涵养和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上升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经济学虽然在整个意识形态上是西方的,但其内容和思想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只有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兴趣。德育教育本身是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比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能把德育教育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关注具有激发性的典型事例,及时捕捉它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实现开启思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结语
互动教学要不断地创新,才会有生命力,即便是学生没有意见、满意程度非常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方式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尤其是教学活动方式,应注意借助于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来开展互动教学活动。
责任编辑:姜 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