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军思

  提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之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其经营发展也更加困难,面临生存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尽可能减少中小企业损失,提高其抵抗危机的能力,加强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了巨大作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步入寒冬,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仅2008年上半年,关停并转的就有6万多家。到2010年各项经济指标有所好转,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现在已步入后危机时代,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的走势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小企业仍然面临严峻考验。相对于大型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抵抗危机风险能力明显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者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差异。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日常运营资金活动的管理。那些财务管理行为比较规范、制度比较完备的企业,其危机防控意识、精细化管理方面都胜人一筹,抵抗危机的能力自然也比较强。面对新的形势,中小企业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大胆改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处于高成长阶段,但融资难一直是限制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在此次经济危机浪潮席卷下,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因为我国目前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有很多硬性规定,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所以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自身利润的积累。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则过分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偏重银行贷款。但由于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内部控制不严,缺乏透明度,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大,抵抗风险的能力又不强,所以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获得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经济危机爆发后,市场低迷,销售下降,货款收不回来,而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却上涨,导致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非常紧张。而银行由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为了规避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评估机制比以前更加严格,放贷更谨慎。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体制、机构设置,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以保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规避使用现金结算的方式,可采用集中账户管理模式,增强现金统一管理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为顺利融资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就内部融资而言,中小企业要大力提高和挖掘自身潜力。一是要重视资本积累,逐步提高企业资本中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市的中小企业,可将净资产作为股份划分,采取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及向特定股东发售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并实现股份的多元化,以缓解经济危机下的资金压力。就外部融资而言,首先,中小企业要与银行、投资商之间培养良好的财务关系和合作关系,主动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其次,单独贷款有难度的多家中小企业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互助组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谋求生路;或是组织起来形成联保人,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降低银行风险;最后,在当前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也可通过非传统类型的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典当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题,尽早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
  
  二、中小企业投资问题
  
  为了维持生产或获得发展,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投资机会,需要正确决策。
  (一)中小企业投资现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且许多中小企业投资决策权集中在企业所有者个人手中,使得投资过程缺乏内部牵制,市场调研不深入,不能确切把握市场的需求。面对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不少中小企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投资现象。一种是受危机影响,企业面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局面,被迫减产或停产,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另一种是受危机影响,在竞争对手少、国家政策扶持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开始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增加了很多投资项目。但由于部分企业盲目跟风,没有做好必要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导致企业巨额投资的报酬率低,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解决中小企业投资难的措施
  首先,中小企业应谨慎选择投资策略,注重对内投资。针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稳定、恢复、增加出口以及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来应对,并在2010年初提出企业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因此,中小企业要以有利于产品出口、适应扩大“内需”为主;面对市场需要,企业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一方面加强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以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一方面加强项目投资的评估和总结工作,以努力提高投资收益;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并进行适度的整合,把没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一些业务甩掉,保住并完善核心的经营业务,即把原来的四面出击变成集中优势兵力应对,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小企业要从选择投资机会、进行应用性研究、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投资的执行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规范并在投资过程中严格加以执行。要建立投资计划的编制、审批、财务分析制度,规范投资程序,总结项目投资成功经验,实行投资监理,以增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同时,要做到对投资项目各个阶段都心中有数,注意每个项目进度的跟进,及时进行适度调整,使投资的设计阶段到实施阶段都保持严谨的状态。
  
  三、中小企业其他重要财务管理问题
  
  针对当前严峻局面,中小企业应全面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提高化解危机的能力,增强发展实力,除了融资和投资,还要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问题。现代企业的基础是两权分离。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因此典型的管理模式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更多负面影响,如企业所有者集权化、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经营者缺少经营决策权,导致对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认识及运用不足、管理观念落后等。这些因素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改变这一不利现状,中小企业就需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提高管理层整体素质,充分挖掘财务人力资源,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并且可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机构,尽量使决策客观、科学、可行,努力减少失误,不断提高效率水平。
  (二)成本费用控制问题。中小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处于事后核算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等制度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差。经济危机的蔓延、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销售金额下降,企业成本费用出现刚性支出。同时,企业在收入、费用分配方面不注重利润积累,结果造成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缺乏,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中小企业应树立节约意识,结合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特点,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找出本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掌握可控的成本,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进行科学预算,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成本控制指标。为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可对成本费用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明确各自成本费用管理的责任,使成本费用控制落到实处。
  (三)现金管理。我国中小企业在日常考核中,关注更多的是利润而非现金流。大多数中小企业疏于对现金流的管理,对现金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却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成本,造成资金闲置、利用率低的结果;有些企业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存货,导致企业缺少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并陷入财务困境。
  为应对经济危机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充足的现金流是必备的。中小企业应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加强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现金预算项目并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使现金控制在既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范围内。另外,企业要特别加强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的日常管理,全方位了解客户还债能力和信用能力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账政策,加速资金回笼,努力减少呆账及坏账。
  (四)财务风险防范。面对此次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原因是企业不能未雨绸缪,没有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及财务预警机制;在进行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导致资本结构失衡,经营风险高;不能充分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不能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来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不能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
  在目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应该比平常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一要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态度、坚持审慎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对风险的评估与应对要更加充分全面,不可心存侥幸;二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以求及时发现危机信号,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以求保障企业生存。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应正确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从危机中看到潜藏的机遇。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各项扶持政策和资源,拓展融资渠道,规范投资决策,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企业要加强财务核算、成本控制和现金流管理,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斌.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2]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熊亚.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