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全面收益观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燕 赵凌云 康旭江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财富的增加”的收益概念,形成了经济学收益观。其后,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的会计收益观产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运用了公允价值而形成“全面收益观”。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及以此建立的“全面收益观”引发了会计界人士对全面收益观提供的全面报告收益产生质疑。而全面收益观如何在我国全面贯彻应用也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金融危机下全面收益观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全面收益观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性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为解决流动资金的周转性压力,在证券市场上发放抵押贷款权证(CDO)等衍生金融资产,从而吸引了银行、保险公司等企业纷纷对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导致这些次贷资产价值在市场上的攀升。当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和保险公司无法收回贷款就会迅速停止对次贷资产的投资,房地产企业就会瞬间失去充足的流动资金,正常的资金收支受阻,从而影响到了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收益观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担保证券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按公允价值对其计提减值,净资产账面价值大幅缩水。在谨慎的财务总监坚持下,金融机构根据市场上这种卖价作为持有资产的公允价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结果该类资产的交易更加稀少,公允价值越发不公允,从而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助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全面收益观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性
公允计量下,未实现的收益被确认为会计收益在收益报告中反映。金融机构恰好看中了衍生金融工具背后蕴藏的利润空间,对其进行“包装”后买卖,导致美国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在半年时间垮掉三家。究其原因,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这些经过分割、打包而来的衍生品中的许多都只是将风险进行转移,风险分散的同时也变得更隐蔽,从而增加了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风险。
二、从理论层次上探究应用全面收益观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全面收益观难以满足资本保全理论的实现
在资本保全观下,资产价值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而金融危机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的全面收益在利润表中的应用,使得不确定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涵盖在了会计收益当中,使得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不过多考虑是不是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的收益,而是统统进行分配,但事实上未实现的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二)全面收益观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全面收益报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例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在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算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时,含有依据市场变动而计提的未实现损益,从而增加了净收益所包含内容的复杂性,不易于理解。
(三)全面收益观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的确定目标是通过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以调整和运用估值技术得到。其本身具有实现性和非客观性的特点。假设的交易价格使公允价值区别于传统的、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历史成本信息,其相对可靠性大大降低,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来进行判断决策。
(四)全面收益观冲击会计信息的谨慎性要求
全面收益观在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基础上,确认的收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面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从而充分体现注重交易实质,高估了企业的资产,虚增了企业的收益,很容易发生意外的财务风险。
三、结合金融危机防范看我国全面收益观的应用
(一)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选择标准
由于全面收益观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突破了收益表的局限并引入公允价值。面对金融危机,公允价值暴露了其自身的不足,进而影响全面收益观的效应。笔者认为在对公允价值的选择时应注重对资产和负债的评估,选择“收入费用观”和历史成本、可变现价值与重置成本综合运用而得到平均价格。通过标准的选择,更好的适应资本保全理论。
(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报告可理解性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可以参考国际做法,将“利得”和“损失”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增加“全面收益”这一要素,将其分为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部分并对每一部分给予正确定义。同时要加强重要信息的披露,对于经济活动可能对投资者决策带来重大影响的单独列示。
(三)完善市场运作和监管,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
不管是资产负债观的倡导,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都是建立在一个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基础之上。而单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准则的实行来抑制利润操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配以相应的监管措施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健全适合我国市场的运作加上完善的监管机制后,公允价值的运用才有据可依,资产负债观的倡导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全面收益观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的话,必须让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有所保障,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与监管,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可靠有效。
(四)完善注册会计审计监督机制,夯实会计信息谨慎性
审核评估人员针对具体评估项目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要与评估目的和对象的特征相适应;在评估过程中,要认真地选择技术参数进行评估。此外,对于评估的结果要进行最终的审核,对所形成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书。通过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机制的调整,有效夯实了会计信息谨慎性,使得会计报告更大范围地满足其使用者的需求。
全面收益观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是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大趋势,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先后进行效仿的目标,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全面收益观,它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确实是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恰好充分暴露了它在具体实务应用中的缺陷,因此我们在进行会计准则改革的同时,不能一味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制定出适合自己基本国情的全面收益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全面收益报告做出正确的决策。
(王燕,1982年生,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助教。赵凌云,1974年生,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康旭江,1985年生,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