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高校艺术的教学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 娜

  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位学者或者艺术家乃至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都必须首先具备浓厚的强烈兴趣。由于兴趣是最好的第一老师,所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全世界的艺术大师无一不例外。也就是由于“兴趣”二个字的起因,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浓重的爱好基础。如今高校的艺术教学理念对高校学生们来说,学生们更需要有才华的艺术教师来胜任这项很光荣的职业,并且能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非常超前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的高校艺术教学是需要具备全面素质教学中不可短缺的重要环节,高校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的精心专业教育,能使他们尽快提高审美素养、陶治情操、愉悦情操,启迪智慧,逐步使大学生的个性获得和谐的发展。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为发现每个人的个性闪光点都要推广一些新的艺术理念,目前我们高校的艺术教师应该给予每位学生为创造艺术的成功打好坚硬的艺术基础理念,也为以后学生们都有引以自豪的一面。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增强知识的广泛性和趣味性。罗丹曾经说过:“美,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你的发现!”但美感教育只可以潜移默化的去引导,身边的环境对大多数学生的感染是非常大的。高校美术教师应探索积级将美术知识与艺术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与技法,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其自由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型人才。
  一、通过理论来培养学生对艺术造型“美”的认识
   高校艺术是美术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是对于学生欣赏表现素质培养的十分重要的课程,绘画有写生、临摹、创作等形式,在高校基础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着大量的规律性知识需要学生来了解,还有许多实际绘画的技巧需要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大量的美术实践,其次,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逻辑连贯性,第三要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绘画归根结底是一门视觉的艺术。
  绘画课的教学是教育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将对象用点,线、面、色彩表现出来,这里重要的是通过描绘让学生认识、观察、分析、综合、表现对象的心理过程得到协调发展,这一过程是侧重对学生强调眼睛的观察,用心去感悟物象的体积、质量以及外观的造型和内在的结构,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外部结构特点,因此在绘画教学中不能忽视绘画写生的严格训练。席勒曾说过:“真正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黑格尔也曾说过:“自然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已包涵在心灵里”,还有东晋画家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等,都说明同一个道理,即真实的美是源于客观对象,但又高于客观对象。
  对造型艺术而言,学画的人都知道,它首先要做到“形的准确”,因为“准”是一切艺术形象造型的依据之一,但是绘画美的真实性又不是只单纯的死盯着去描绘形体的物象,而是在画之前要让作画的学生尽量把培养全部注意力或感情集中在他所要描绘的物象上,以致他与物象溶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物象中寻找自己的感受,并详细地去把它描绘出来。由于艺术的抽象,必须具备能够准确地抓住客观形体前提下的抽象,为此,任何绘画都离不开形象语言。真实美的表达,除了准确的绘画能力和善于深入的理解把握,还要注意如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创作课上创作出具有真实美的真正艺术作品。可见,形的准确是绘画的基础、是绘画的起点、是美的升华、也是从事任可艺术之路的人所需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与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是通过大量的幻灯片来指导启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审美经验,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欣赏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的教学过程,做到真正地使学生善于发掘各学科的审美因素,揭示学科的审美价值,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还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知识,启发学生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及其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美的法则。当然,教师授课一定要在语言上要绘声绘色,使学生听后能身临其境,唤起学生的共鸣,黑板上的板书也要写的比较规范,千万不能潦草马虎,要布局合理,字迹工整秀丽,让学生达到在获取美的知识时,也对教师产生美的感受,以便更好地让学生从现在开始树立自己以后的形象。
  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不能说办几次展览就说有了美育现象,一定要注重整个教育过程,真正地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升华,美学知识增加,道德素养提高,追求美的意志力和美学行为能力增强。要加强学校和美术教学,改善美术教学条件,这样更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整体的美育教学任务。作为高校教师应当恰当地寻找适合自己习惯的教学方法,尽量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真正的把美术学的知识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好好推敲和研究一下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计划,使它能在和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运用自如,真正发挥全面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要深入传统、深入生活,勇于探索新思路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设想画家不深入生活,对传统不加以研究,对社会现象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味的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去追求自己的现代作品,那到最后很可能“劳而无功”,甚至创作灵感也会丧失。当今年轻一代的画家,真正深入传统,把握传统,不但能把中国画的内在精神画出来,而且还能够把西画的一些技巧手段为己所用,融会贯通,产生很深的意境。中国画历来讲究中国气派,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审美情趣,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指出:“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总是一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只能来源于社会或自然的实际生活。这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内容方面,也体现在艺术的形式和艺术手段方面,无数的艺术实践证明,离开了生活,艺术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就是艺术的生命,有成就的画家都对生活的体现非常重视。如宋代画家范宽长期卜居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创造了雨点、豆瓣皴法、创作了光耀千秋的国宝《溪山行旅图》。郭熙总结并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创造了传世之作《早春图》,这是他长期深入生活“饱游跃看”的观察结果。明代王履深入华山“以纸笔相随,遇胜则貌”,创作出传世之作《华山图册》,清代石涛多次深入黄山、华山、庐山,“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有创造性的画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代和当代有成就的画家更重视生活,研究传统。深入生活已是中国画家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习惯的延续,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就用自己的眼睛随时捕捉感兴趣的生活题材,把平凡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发现和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其实人的灵感就是从平常不被人注意的事物现象中启发的――那种感觉是很美好、也很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画家的创作始于情感,情感专注,以情带笔,情铸而作品成。
  高校美术课的教育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思维及对当代文化的充分认识能力、把握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创作思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化时代,在教学中有必要将电脑信息纳入教学体系,尽量的使艺术教学多元化,作为绘画艺术而言,当然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
  一幅作品的时代精神,不是异想天开的构思,也不是舍弃传统的创新,更不是没有生活的现象,它一定是具有高度文明素质的画家用自己的心灵、智慧、学识、功力、修养构建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是画家面对现实社会深刻观察生活而进行的一种反映。大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大学期间是一个各方面都打基础的阶段,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今后发展的可能性大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除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外,应该更多地拓宽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尽可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新观念、新思维及对当下艺术创新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当今的学校已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和机遇,并且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深入理解,正确把握,才能获得艺术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来。
  归根结底,画家是时代的创造物。然而在相似的客观条件之下,画家们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和风格,其主观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作品的风格如人的风度和性格,是画家创作个性的具体表现。但创新又是艺术发展重要的内驱力,任何创新都是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的结果,是传统的延伸,眼下高校的不少学生基础已较扎实,控制笔墨的能力也比较强,此时,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尽管有的作品目前还不够成熟,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却是非常可贵的。因此,搞好高校美术教育,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高校素质的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西师大临汾学院美术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7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