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丽

  【摘要】只有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应,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本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思想,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的理念、思路、实践、创新特色、启示等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开发 创新 启示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不同岗位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只有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高职院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一直在不断的积极探索和改革,但始终存在工学不能较好结合、学生职业技能不能得到较好训练、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仍然存在等现象,未能形成一个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仍然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是通过企业调研,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重构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示范院校的重点专业,在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派出教师到德国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对专业课程进行颠覆性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国高职教育要求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借此交流,希望能对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有所启发和借鉴。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开发思路与实践
  1、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教学环节必须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涉及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从专业技能、问题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课程开发的理念设计
  理念支配行动,课程的开发应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高职教育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特点。“职业性”要求将学生从学术体系导向工作体系,要求与工作任务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正是这一理念要求的具体运用。高职物流的专业课程内容、方法、组织等应建立在以下理念基础上。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物流专业课程教材其学科体系特征较明显,课程内容理论多而实践少,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企业工作流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课序,重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其内容的先进性、典型性、适用性、拓展性,培养学生能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2)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以行动为导向选择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每一种方法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融“教、学、做”于一体,集理论、实训操作于一体,完成项目任务。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持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教学活动组织由易而难,结合本土经济特点选择典型物流企业为载体,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场地,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再现企业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具体做法
  总体来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工作流程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设计等。我们的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企业调研,归纳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示范院校建设的需要,我们对云南典型的部分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包括昆明海尔物流配送中心、曲靖一汽红塔汽车制造厂、家乐福南屏分店、宅急送等企业。调研内容包括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然后以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归纳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进一步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做准备。该环节是课程开发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问题很大程度就出在此环节上。
  (2)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对物流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物流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我们邀请了物流企业的领导和部门主管一起座谈,采用头脑风暴法将物流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然后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提炼出来,形成了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体现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也是进一步设计课程内容的基础。我们已经形成了物流专业采购、运输、配送、仓储等课程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比如:在配送课程中,拣货作业的职业能力包括:能利用订单处理系统获取拣货资料;能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从储存的商品中将用户所需的商品分拣出来,以备发货;能根据货量选择不同的方式拣货;能按规范流程完成拣货作业任务;能按照操作规范操作使用托盘、叉车设施设备;能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拣货作业场地区域划分;能根据各品类出货量的大小、商品种类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拣货策略;能处理拣货中遇到的异常问题;能编制拣货出库实绩报告等。从而为进一步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奠定了基础。
  (3)确定学习领域内容。仍以配送课程为例,根据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所要求的能力,转化为理论知识点,重新设计,重构设置了订单处理、配货与拣货、加工与包装、送货与退货、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几块内容,实现了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向课程内容的转换。这些内容遵循了职业成长与认知的规律,来自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体现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更有针对性。
  (4)进行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学习情境是以某一项目、产品、服务、功能等为载体,真实反映物流活动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规划是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的过程,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真实企业为载体具体落实的过程。比如:我们将配送课程设计了仓储型配送、流通型配送、加工型配送、综合型配送四个学习情境。选择云南泰来物流企业为载体完成储存型配送中“订单处理、配货与拣货、送货”等内容的教学;选择一家超市为载体完成流通型配送的内容等等。各情境之间体现由易而难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将每一个情境划分为若干学习子单元,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教案设计、任务书、工作单设计,然后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后以笔试或口试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三、创新与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避免了学校教育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现状,它建立在企业岗位工作流程分析基础上,课程内容符合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突出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又区别于中职教育
  课程开发从企业调研入手,基于物流活动的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物流各学习领域内容和相应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在内容安排上都体现了企业完整工作过程,进一步通过单元教案设计、工作任务书设计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所学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同时,每一个学习情境之间还有层次上的递进,由简单到复杂或并列和包容,体现出职业岗位的拓展性和迁移性,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岗位迁移的能力,使之区别于单纯以操作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
  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采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引导文等新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和实训情境中,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呈现出灵活性和多元性,从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分数,转向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遵循评价的完整性、连续性、互动性与科学性的原则,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3、工学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在课程的教学情境中,都是以真实企业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成为企业活动的再现,寓教学于实际场景中,教学的地点就是实训现场,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操作,及时总结和升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上课开始,我们或以配送、采购、仓储活动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导入,进而运用现场工作场景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或以配送、采购、仓储业务案例导入,进而分析案例细节进入教学内容;或采取角色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实际岗位工作演练,掌握配送、采购、仓储的操作方法,实现各项作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和几点启示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
  (1)打破课程学科体系模式,促进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传统的以“三段式”为代表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则强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充分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对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实际意义。
  (2)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就云南省情况而言,近几年来培养的物流人才与市场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企业岗位技能实际需要,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设置课程内容,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3)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工作岗位不断产生,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注重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2、几点启示
  (1)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许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仍采用学科课程模式,与教师的观念有关。许多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仍是一种学科课程的概念,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很难掌握相应职业技能。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理论,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关注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思想,了解市场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主动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积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来。
  (2)要做好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高职院校开发课程的基础,目前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很大原因就在于对市场调研不深入,使学校专业定位不准,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千篇一律。因此,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要根据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和企业高度的结合与合作,工学结合才能落到实处。
  (3)课程开发要有系统性。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专业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和课程评价等几个环节来完成。课程分析是为开发新的课程而进行市场调研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从而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之根据的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所获得的资料,遵循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总体构想的工作过程;课程编制是将课程设计的构想具体化,并明确各结构内容应达到的目标的过程;而课程评价是对所掌握课程单元内容的考核。缺少了某个环节的改革,都可能使课程开发不能落到实处,影响改革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选用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学方法要配合课程内容的需要,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转变,并通过实验室、实训中心、企业等场地来配合完成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以企业调研为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基于企业工作流程而重构,通过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展现不同情境下企业完整工作过程,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子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配送课程内容重构与实施研究》,编号:YN0551。)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太秀:推进教学创新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5(3).
  [3]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3).
  [4] 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7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