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及其流行特征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国松
【摘要】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一下儿童,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年长儿及成人亦偶有发病。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膝关节部位的疱疹。部分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及心脏损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有20多种 (型),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HFMD是全球性疾病,每2~3年在人群中流行一次,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道。
一、病毒原学
肠道病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大致的球形,直径20~30nm。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34~1.35g/cm3。衣壳由32或42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由4种多肽组成。均来自于原粒壳粒蛋白VPO(VP1、VP2、VP3、VP4)。其中VP1、VP2、VP3暴露于衣壳表面带有中和特异性的抗原位点,VP4位于病毒衣壳内部。VP1蛋白是病毒中和决定因子,直接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功能蛋白至少包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和两种蛋白酶。
肠道病毒基因为单股正链RNA,约占病毒粒子总重量的22%~30%。RNA长7.2~8.5kb,分子量为2.5×106~2.9×106。基因组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中间为连续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一个2100~2400氨基酸的多聚蛋白。此外,5’端共价结合一个约23个氨基酸的基本蛋白VPg1与病毒RNA的合成与装配有关;3’端带有约50nt的polyA尾,与病毒的感染有关。由病毒粒子中提取的RNA常有感染性。
肠道病毒无脂质的外膜,故对脂质溶剂有抵抗力,对乙醚、去氧胆酸盐等不敏感,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使其灭活,紫外线可降低其活性。肠道病毒对阳离子稳定,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失活的抵抗力,在PH3~9的环境中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失活;不耐强碱,50~60℃30分钟灭活。于50%甘油内低温可较长时间保存,于-70℃病毒活性可保存长达几年。
二、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肠道病毒经上呼吸道在消化道进入体内,在局部上皮细胞增殖,再转移至局部淋巴组织增殖,释放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流扩散至正常有病毒受体的靶细胞。VP1在病毒表面形成峡谷样结构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吸附过程,随后病毒空间构象改变,丢失VP4,最终丢失衣壳,基因组RNA进入胞质,通过转录、翻译,复制出二代病毒,再次释放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
一般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斑丘疹,米粒大小;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重症症状:少数病例(尤其小于3岁)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由神经系统引起的症状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严重可出现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由呼吸系统引起的症状有呼吸浅促、困难,口唇发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由循环系统引起的症状有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四肢发凉,肢端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重症病例大部分为EV71感染所致【1】。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脑干是最易被EV71感染的部位【2】。虽然对EV71引起重症病例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逐步证实了以下几点:1.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途径接种EV71均可导致脑炎、迟缓性瘫痪、心肺衰竭及死亡,脑干中EV71滴度高于小脑和大脑,EV71可以沿神经传导;2.EV71感染合并脑干脑炎患儿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3.EV71感染可损伤大脑、脑桥、延髓、小脑和脊髓,脑干损伤主要集中于延髓腹侧、背侧和中间,这些部位是与血管运动有关的交感抑制中枢;4.EV71感染时VP1大量合成,VP1可影响鸟氨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多胺生物合成和EV71感染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一般认为EV71直接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肾上腺髓质持续兴奋,一方面介导肺血管收缩,引起脑血管液体静脉压升高;另一方面引起细胞内钙聚集和膜性结构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急性肺水肿。
三、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3】。隐性感染比例大,目前患者与隐性感染者的比例约为1:100。感染后可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不同型别的病源感染抗体无交叉保护作用。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传染性较强,每年均有散发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易感人群 人对CoxAl6及EV71等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2~7天,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方式 该病分布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5、6、7月为好发季节,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
参考文献:
[1] Kow-tong c, Hsiao-ling c, Shan-Tar W, etal.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in Taiwan, 1998-2005. J Clin virol, 2006, 37: 47-52.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69页)
[2] 黄晓楠,应剑,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 分 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科学导报,2007,52:1021~1027.
[3] 李兰娟.主编.手足口病.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7-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