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娜 吴杰琼
[摘要]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难点之一。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公共基础课的开发、改革与建设,对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 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全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提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 [2006]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其基本属性体现为: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基本定位。据此,新一轮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引发了整个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形成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基础课,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经典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政策规定、不同的专业需求、统一的能力认证以及似乎难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得课程改革与建设无从下手,成为制约高职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因素之一。如何使公共基础课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大潮流,推进这个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进程,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为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全面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历程与现状
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数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组建、升格而成或成人大专转型而成,首批高职院校成立至今已近10年,长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懈探索,使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期阶段,一方面,由于长期中等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足,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主要局限于对教学内容的拼凑、剪切和加工,教学上基本沿用中专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变化,我院曾经出现过中专、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等不同学制、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并存的局面,迫使公共基础课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时、不同要求,这种“分层教学”不过是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过渡,或者说是学科型课程内容的“改良”,课程模式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课程改革基本属于以教学内容为主的“粗加工型”。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定位,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再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课程教育,而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焦点由课程本身转移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人的能力需求。
一般教育学理论认为,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课程”已不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二、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英语课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既具有基础文化属性,又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相比的、独特的应用性。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整个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再认识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应用能力考试”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从根本上寻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以现实起点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以及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辅助作用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2.课程的开发思路与方法
根据课程的开发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这一基本原则。高职英语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我院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力分析
一是调研论证。由英语教师与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计算机、机车车辆、汽车检测与维修及会计等专业大类的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收集专业学习领域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案例,归纳出服务专业学习领域所需的基本交际、工作场景交际、专业文献阅读等方向,确定英语课程的若干学习任务。二是资源整合。根据高职教育的自身功能和特点,将课程资源按不同的层次和需要对个别系的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后进行整合分析,根据对不同专业进行推广。
第二步:课程内容的排序――顺序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职业资格既具有抽象工作过程的普适性,又具有具体工作过程的现实性。高职英语课也许无法对应于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但却具有用英语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对不直接对应于职业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通识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英语课的开发同样可以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方法,将通识能力与专项能力有机融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涉及生活、专业方面的实际案例,设计不同情境的英语领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关键能力的同时,能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慧平,佘丽萍,柯春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3]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4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