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作文教学如何积累材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建成

   摘 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从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入手,在作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常感到头脑空空,即使搜肠刮肚,也无从下手。作文为什么会这么难写?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作文教学中如何积累材料,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学生; 作文; 积累; 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110-01
  
   一、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直接源泉,也是主要的。
   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有的行色匆匆赶路,有的悠闲自得散步,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的表情也截然不同;走到闹市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贩们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们的吆喝声也各有特色;在家中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父母生活的具体细节;在学校里,你就更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老师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的语言、表情等,同学中间也要仔细观察,校园环境也是需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二、勇于实践,创造材料
   任何人写作都需要从他生活及所处时代掘取矿藏,假如朱自清没有家境贫寒、北上求学的生活体验,便不会有《背影》的问世;鲁迅若没有在浙江绍兴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故乡》、《孔乙己》等佳作问世。可见,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一种用金钱都买不到的财富。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国庆、元旦的文艺晚会等,在活动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郊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语文课开展的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美术课开展的绘画书法展览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三、读书看报,吸取材料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源泉。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规范、更精练、更集中,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再说,目前中学生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了。书籍报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的文学的、哲学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学的,大量的书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且这些材料又相对比较集中,只要你喜欢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有些学生每天也确实在勤读苦抄,却收效甚微。原因是在于这种阅读大多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的“研”读。宋代著名大学问家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那就是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而一些学生在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抛在一边,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的阅读怎么会留下深刻印象?阅读积累一定要在“熟”字上下功夫。读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使精美的语言、精华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储入自己的语言宝库。待到自己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流注于笔端,写出美妙的文章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及时记录,剪贴保存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说:“我在深入生活时,随身带笔记本。采访时,记详细笔记。种种见闻,随手记。偶然有所思,也记在本子上。我有剪报习惯,我的剪报分二十多类,分门别类剪贴。”叶永烈已经出版了五十多本书,这与他丰厚积累是分不开的。俗话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请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
   五、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一)写阅读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二)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三)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相反,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四)定向与定量、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广泛阅读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当然也可以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日记、随笔等形式,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动笔写作时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4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