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媛

   摘 要: 与公办学校一样,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在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远大理想、法制观念薄弱、纪律松懈、学习习惯差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众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6-01
  
   德育工作是一个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德育新思路,改变以往德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是社会现实的一个迫切需求。在中国的历史上,尽管官学是国家教育的主流,但私学自始自终都以或强或弱的形式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改革,众所周知,我国的民办高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坚持“规模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已有不少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开始向“规模发展”与“质量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一样,同样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作为民办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民办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的一贯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把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提高到了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高度,这可以说是抓住了德育的关键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最大的根本。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根本任务。因此,以德育人是育人的关键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最大根本所在。所以作为教育之最大根本的德育,它的实效性如何就有着自己特殊的重要意义。
   从现实情况讲。德育与智育比较起来,智育的落实有教学活动作为载体,教材规定了智育的基本内容,课堂规定了智育的基本活动,易抓、易考核,比较易落实。而相比之下,德育内容比较宽泛,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大,结果也不易直观体现,考核难度比较大。因此,在现实中就容易出现“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力求实效,力戒假、虚、空就是德育工作中一个分重要的问题,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究竟什么是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德育工作要见到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
   二、全面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是研究民办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
   1.社会压力大。中国民办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所以就有个别民办学校办学不规范,民众对之普遍存在质疑心态;公办高校的大量扩招等使得民办高校生源数量不足。统招系列中,录取批次在最后,学生考分偏低;非统招系列中,全是落榜生,因此,学生总体上考分偏低。
   2.学习习惯不好自控力差、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在踏进民办高校的大门时,往往有很强的不服气心理。很多人认为,大家一起参加高考,无非在这一次考试中相差一点分数,真正水平并不相差多少,因此大有一种在大学里好好比试一番的心劲,对学习抱有一种强烈的积极性,特别渴望成功,渴望与自己昔日的同学一起进步。然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对、惰性大、缺乏恒心等等,再加上办学条件及教育模式不足以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同学磨灭了原有的“雄心壮志”,逐渐变得厌学、不自觉、不自律,甚至影响了周围的同学。
   3.兴趣爱好广泛造成精力分散等。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个性突出;一部分人还有明显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民办高校中学生对于活动大多表现出积极、热情的心态,教师稍加指引,往往有许多智慧的火花显现。
   4.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功利现实性较强。虽然目前民办和公办学校一样实行交费上学,但相比之下,民办高校收费较高,而且在学生心目中,民办与公办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传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换成了消费者与消费提供者的关系,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普遍认为用自己的钱上学,就必须为自身的发展、为父母的期望而努力学习,以换取自己更好的前途。但也不乏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掏钱上学更多地考虑自己是学校的命脉而肆意妄为。因而较少考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强调向社会、学校索取,而较少考虑奉献,追求物质享受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
   三、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既不能妄自菲薄,失去信心,也不能与公办高校的德育教育划等号,应在客观、全面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对学生这个主体有客观和充分的认识,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作用。在全面把握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学生工作体系,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2.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以实现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深刻总结德育经验,确定核心、顾全大局、重在落实;要关心学生特点,培养德育个性。不束缚人、约束人,而要创造条件发展人;要认真研究评估系统,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深入研究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以及标准体系,找准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3.思考、探究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既要当前效应,更要长远效应,即几十年后乃至终身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之关系,既要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影响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动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立志改造环境。三是德育总目标与分层次要求的关系,做到在总目标指导下,分层次落实,逐步提高,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德育的实效性理解为只看眼前效果,只求“立竿见影”不管如何,否则就是工作没有实效,这是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另一种是把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德育常规管理看作是“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虚”,从而忽视、削弱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和非常危险的。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同于公办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我国的民办高校目前都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体现在学生德育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但探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将在不断开拓创新中逐步成熟起来。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实现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