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艳萍 张帅 苗慧 王珍

  【摘要】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我院ICU病房COPD患者17例,先后应用容量―辅助控制(CMV)通气模式和ASV通气模式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应用每种呼吸模式时,待患者呼吸、心率平稳30min后,记录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同时测心率血压,并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应用ASV模式前作好心理护理,通气中保持气道通畅,重点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结果: 与CMV模式相比,应用ASV模式的患者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增加,同时,吸气流速、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增高(P<0.05);呼气流速下降(P<0.05);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无变化(P>0.05),患者舒适度好。结论: COPD患者应用模式,人机协调性好,安全性高,可减少患者的呼吸用力。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人工气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27-02
  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是瑞士夏美顿通气机场装备于“伽利略”通气机的一种通气新模式,它利用微机处理控制系统综合监测患者的即时呼吸情况,自动调校和设置通气机参数来适应患者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作为新的通气模式,ASV在临床上应用较少。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将这种新的通气模式与临床中常用的容量―辅助控制通气(CMV)模式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应用价值及总结重点护理措施和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我院ICU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7例,均为男性,年龄78-91岁,平均(85.7±4.6)岁。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所有入选患者均应用瑞士夏美顿公司提供的“拉斐尔”通气机,先后应用CMV和ASV模式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即:患者应用通气机后,首先采用CMV模式,然后转用ASV模式。两种呼吸模式均待患者呼吸、心率平稳30min后,记录呼吸力学的各项指标,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1.2.2 监测的指标: 心率、血压、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和吸气时间常数、呼气时间常数。根据血压计算出平均动脉压,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H、PaCO2、PaO2。
  1.2.3 患者舒适度评价: 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主观感受,包括舒适程度、憋气等情况;意识不清楚的患者,主要通过观察患者是否躁动,心率、呼吸是否增快等征象判断。
  1.2.4 护理:实验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描述实验过程,减少患者恐惧心理;试验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各种呼吸模式的参数,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及人工气道的护理。
  1.2.4 统计学护理:采用Stata7.0软件,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17例患者应用通气模式后,7例意识清楚的患者自感应用ASV通气模式后更舒适;10例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用ASV通气模式后躁动发生较少。17例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指标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 应用两种通气模式时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x±s)
  P<0.05vs 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比较
  表2 两种通气模式时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x±s)
  3 讨论
  3.1 临床应用: 目前有关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应用验证。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在心脏外科手术后撤机过程中的应用。本研究显示,17例COPD患者应用ASV模式后,与传统参数明显减慢,同时吸气流速、吸气时间常数、呼气时间常数均升高(P<0.05);吸气流速明显下降(P<0.05);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两种通气模式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动脉血PH、PaCO2、PaO2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Belliato等[4]研究结果相似。所有患者应用ASV模式后,7例意识清楚的患者自觉应用ASV模式比用CMV模式舒适程度更好。10例意识不清楚的患者躁动情况较应用CMV通气模式时少,说明了应用ASV模式时人机协调性好,患者呼吸做功减少,因为ASV模式属于“伺服―控制通气模式”它可以定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自动调校和设置通气机参数来适应患者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ASV通气模式知识缺乏,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护士在使用ASV模式机械通气前与使用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和家属讲述此模式的安全性、舒适性、必要性,消除他们恐惧心理使患者树立脱机的信心,逐渐降低辅助呼吸次数,增加自主呼吸次数,最终达到撤机的目的。
  3.2.2 人工气道的固定: 采用胶布及寸带双重固定,翻身时要一人管理好呼吸机管道保证在位通畅。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痰液较多易造成气道阻塞、通气量降低,应适时吸痰。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导管内口,将深部的分泌物吸出。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每吸1次应更换1根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15s。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密切观察呼吸机各管路有无脱节、阻塞、扭曲、漏气现象,防止气道损伤。
  3.2.4 气道湿化:观察呼吸机湿化灌水温,根据痰液情况调整湿化温度,一般为31-33℃;痰液粘稠时可调至35℃,必要时给予0.05%生理盐水2ml进行痰液稀释。
  3.2.5 基础护理:做好眼、鼻、口腔及会阴护理,减少感染机会,保持患者床单整洁、干燥,按时翻身及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发生。
  3.2.6 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患者存在呼吸肌疲劳,营养支持必不可少。一般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喂养方式。总热量中蛋白质占20%,碳水化合物占40%-60%,脂肪占20%-30%,同时可给予大静脉高营养液,在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中注意防止误吸、返流等并发症发生。
  3.2.7 加强监测 (1)观察呼吸机参数:呼吸频率开始应低于患者自主呼吸频率,利于触发呼吸机同步呼吸,以后逐渐增加(一般成人12-18次/min),以达到减少呼吸机做功的目的;吸气时间,根据呼吸频率及吸气与呼气的比例而设定;同时护士要随时监测患者气道峰压值(PIP)、肺动脉顺应性(Cdgn)等呼吸力学指标。
  (2)监测患者神志、心率、血氧、着重监测呼气末PaCO2的变化,可减少动脉血气测定频率,一般在人机同步、逐渐增加气道压力后,PaCO2可逐渐下降。
  参考文献
  [1] Laubscher T P,Frutiger A,Fanconi S,et al.The automatic selection of ventilation parameters during the initial phase ofmechanical ventilation [J].Intens Cate Med,1996,22(33):199-207
  [2] Linton D M,Potgieter P D,Davis S,et al.Automatic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wentilantion using an adaptive iung ventilation controller[J].Chwst,1994,106(6):1843-1850
  [3] Cassina T,Chiolero R,Mauri R,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daptive supportventilation for fast-track cardiac surgery [J].J Cardio Vasc Anesth,2003,17(5):571-575
  [4] Belliato M,pasero D,et al.Evaluation of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in paralysed patients and in a physical lung model[J].int J Arif Organs,2004,27(8):709-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4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