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标志。因而在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是相当重要,特别是涉及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本文探究了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ymbol of times. Therefor, the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on concioucsness in primary school is quit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primary math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ays.
Key Words: primary maths, teach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oncioucsness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概念、公式、法则等,而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变记忆性教学为思考性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打开思路,多质疑多越争论,大胆求异大胆发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地。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心。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动机产生兴趣,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活泼、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各种现象他们都想看个究竟;各种问题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这是学生最可贵的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适宜地制造悬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新异刺激下产生求知欲望,进而专心致志地学习。
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桉“取”(两个直角三个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 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恬动中,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又如,学完三角形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都相等。教师结合书后练习,编出如下引伸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AB=5AE,BC=3DC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列式:①10×5+10×5÷2
②10×5÷2×3
③10×(5+5÷2)
④10×(5÷2)×(2+1)
⑤10×5+10×5×(1÷2)
通过这一引伸,营造了求异与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到位。其次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7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