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剖析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地图又是地图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它的重要作用。
   一、地图可以直观的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1.引导识图,获取新知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图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2.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
  3.形成空间概念,理解空间关联,揭示时空演变 利用重要的地理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的位置,这反映的是地理事物间一种相对关系。如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部。不同描述型位置具有不同的地理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地理意义:海陆性质对比强烈,季风气候典型;缺少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还可以用经、纬度来描述地理位置;利用方位与距离相结合来表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将洋流分布图与世界渔场分布图对照进行空间分析,可以理解洋流与世界主要渔场之间的关联;将等温线图与地形图对照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地形与气温间的某种关联。4.解释现象,归纳所学,促进迁移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考试说明》能力要求之一)。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地壳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可以用一个图归纳。 5.图文转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资料、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转换,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图变换将饼状图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6.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等值线图,可以设该图示为等温、为等高线、为等盐度线,为等震线,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谀、利用地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利用地图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一图多用,多图并用。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等值线图,可以设该图示为等温、为等高线、为等盐度线,为等震线,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陈逢珍.实用地图学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