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卢氏县桥沟银铅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0引言
   桥沟银铅矿区位于的河南省洛宁县西南部-卢氏县桥沟地区是豫西重要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区。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多个地勘单位先后在该地区从事多金属矿勘查工作。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区已经成为豫西南地区多金属矿资源的重要产地,相继探明了铁炉坪大型银(铅)矿床,嵩坪沟中型银铅(金)矿床和月亮沟中型银铅矿床。桥沟银矿区也是其中之一。笔者通过参与该矿区的实地勘查工作,编写了《河南省卢氏县桥沟矿区银矿详查报告》[1]的机会,总结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为该区找矿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1区域成矿背景
   桥沟银铅矿床位于河南省西部熊耳山西段北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区中部,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的西段。成矿区带属熊耳山金、银、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之北亚带[2]。区内古老变质岩系发育,变质程度较深。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且规模较大。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点)较多,多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清晰,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1.1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前断裂北侧和现代沟谷中。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太古界太华群(Art)构成本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主要由一套中深程度的区域变质岩及少量混合岩组成。根据暗色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结构构造的不同将其分为草沟组(Arc)、石板沟组(Arsh)、段沟组(Ard)三个岩性组,各岩性组间为渐变过渡关系,总厚度为4717米。桥沟银铅矿床便产于草沟组及石板沟组地层中。
   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由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分布于东西向古老结晶基底―龙脖-花山背斜南北两翼,按其岩性和层序分为大古石组(Pt2xl1)、许山组(Pt2xl2)、鸡蛋坪组(Pt2xl3)、马家河组(Pt2xl4)、眼窑寨组(Pt2xl5)五个岩性组,总厚度为4066―6297米。熊耳群是区域内众多金、银、多金属矿产的成矿围岩。
   古近系(E)是一套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主要由红色砂砾岩、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岩组成。近期发现有含金砂砾岩层位。
   第四系(Q)由砾石、砂、亚砂土、砂质粘土等组成。近期在洛河阶地及下河沟谷中发现有砂金存在。
  1.2构造
   本区构造骨架为龙脖-花山背斜。太华群构造层组成变质核杂岩层,其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构造层及新生界构造层。其间复合三组不同时代和方向的构造形迹(即东西、南北、北东―北北东向三组构造)。
   (1)褶皱:基本褶皱构造骨架为龙脖-花山背斜及相伴的山前大断裂,构造线方向为70―80°。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层有不同的褶皱构造形式。
   ①基底褶皱:太华群构造层是古老的结晶基底,经受了多次广泛、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形变。其主要褶皱形式有:东西向平卧―倒转褶皱,主要表现形式为线理勾状和揉皱构造;轴向近南北的背向形构造,是基底构造层的显著构造形迹,区域上由西向东的反映是:四道沟向形构造,草沟背形构造、瓦庙河向形构造、庙沟崖-五龙洞同斜倒转背形构造、七里坪弧形构造束。
   ②盖层褶皱:熊耳群在本区以巨型的龙脖-花山背斜形式反映。熊耳群地层展布于背斜的南北两翼。南翼熊耳群地层出露较完整,北翼受断层破坏和剥蚀作用,而出露不全。
   ③古近系单斜构造:本区古近系以单斜断块的形式产出。
   (2)断裂
   ①南北向断裂:是本区最早的线型断裂,在结晶核部基底最发育。在桥沟被后期改造为NNE向复合断裂构造。
   ②东西向断裂:是东西向的巨型断裂。主要发育在龙脖-花山背斜的北翼及太华群与熊耳群地层接触部位,如山前断裂等。
   ③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拆离断裂带:是区内最发育和控矿的主要构造带。迭加在南北、东西向二组断裂形迹之上。在太华群与熊耳群地层接触及其附近发育着规模较大的拆离断裂带(滑脱构造)。其特点是:密集成带分布、广泛的退化变质作用,岩石蚀变强烈。断裂表现形式为先压性后张性或一系列张性断裂的特点,控制着本区金、银、多金属矿床(点)、异常的分布。NE―NNE向断裂倾角较陡,而拆离断裂倾角平缓。
   三组不同时代的构造形迹―太古界地层中的南北向褶皱,中元古界地层中的东西向褶皱―断裂,燕山期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滑脱构造的迭加发育,对本区金、银、多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及其矿床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桥沟铅锌银矿床主要受NNE―NE向断裂构造控制。
  1.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种类较多。按其时代、种类和产出环境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岩浆构造旋迥:太古代晚期岩浆构造旋迥―主要形成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等,已多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面貌皆非;中元古代岩浆构造旋迥―主要形成大量安山岩类喷出岩和辉绿、辉长岩脉、细晶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等;燕山期岩浆构造旋迥―是本区一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金山庙斑状花岗岩和花山似斑状花岗岩体。该期岩浆岩分布面积广、岩体规模大。
   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活动,尤其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是古老结晶基底中金、银、多金属等元素活化迁移的重要热动力条件,同时也是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桥沟银铅矿床的形成就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典型产物。
  2矿床特征
  2.1矿体特征
   桥沟银铅矿床属于薄脉状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矿体产在蚀变破碎带内,严格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含矿构造破碎带以压扭性为主,走向及倾向上具舒缓波状,在挤压强烈、产状突变或构造复合交汇处矿化富集,形成工业矿体。在桥沟银矿区详查期间共圈出矿脉2条,编号为S32、S33。最长脉长达1700米,蚀变破碎带宽1米左右,产状290―310°∠65―77°。共获得资源储量(332)+(333)类Ag39.65吨, Pb2568.89吨,Zn222.57吨,矿石量100602吨。
  2.2矿石特征
   矿石中矿物种类比较多,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银黝铜矿、自然银、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黝铜矿、白铅矿、针铁矿、黑锌锰矿、菱铁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其次有角闪石、绿泥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萤石等。矿石的结构有自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镶嵌结构、它形胶状结构。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角砾状为主,其次为块状、团块状、条带状、浸染状、鳞片状等构造。
   矿石主要有用组份为银、铅、锌。全区平均银品位394.13×10-6、铅2.55%、锌0.22%。
  2.3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2.3.1变质作用
   太华群片麻岩类是典型的区域变质作用产物。区域变质作用是在中温中压状态下进行的,属中级变质岩。总体来看,主要矿物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无明显交代现象。除斜长石外,其它矿物几乎同时形成。反映了变质作用是在化学条件平衡而又充分的状态下进行的,故区内太华群变质岩应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多期次的区域变质作用,为桥沟矿区内蚀变破碎带中银、铅等元素的活化转移及聚集提供了动力条件。
  2.3.1围岩蚀变
   矿区内近矿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并具多次硅化蚀变特征。深部还有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一些地段尚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弱钾长石化等。地表及浅部还有高岭土化、褐铁矿化、铁锰矿化、泥化等。当硅化较强且具多次硅化特征,或硅化、绢云母化等相伴存在时,则岩石较致密坚硬,而且矿化较强,矿石质量亦较好。
   围岩蚀变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所控制,构造破碎带外侧蚀变较弱,一般以绢云母化为主,且蚀变范围不超过5米。蚀变带内矿化以银、铅为主,另外尚有黄铁矿、黄铜矿等。其中银与铅矿化相关性较为密切。
  3矿床成因浅析
   关于本区矿床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笔者综合各家的假说,结合自身在矿区工作的实际经验而给出定性的推测解释。
   本区银铅矿床受绿岩带、重熔花岗岩体及构造断裂带的综合控制,成矿具有多阶段性,成矿热液具有活动的多期性,成矿物质来源除岩浆热液外,还有部分来自变质围岩。
   在早期太华群地层(古老结晶基底)中,有用成矿元素铅、锌、银等在区域变质作用下发生活化,向有利的部位迁移形成初步富集;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及其伴随的构造作用一方面使断裂带活化,同时有新的成矿元素加入,和早期初步富集的成矿物质一起再次迁移集中;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使构造破碎带局部扩容,且自身携带的成矿物质进入,又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形成含矿热液。断裂破碎带为含矿热液的上升运移和金属矿物的结晶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场所。因此,本区银铅矿床的成矿时代应属于燕山期,矿床具古源新成特征。
   综上所述,本区银铅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其成矿作用为: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重熔花岗岩侵入―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
  
  参考文献:
  [1] 秦飞等. 河南省卢氏县桥沟矿区银矿详查报告 [R].2006,1―100
  [2]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400.
  作者简介:秦飞(1980―),男,陕西富县人,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现从事与地质找矿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2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