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日常创新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艳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以往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有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有所创新,让学生在新的模式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形势;大学生;日常创新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更应该肩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就目前大学生的现状而言却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必将葬送自己的前程,辜负父母的期望,就更不用说报效国家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与现行的考试制度和社会环境分不开。学生在来到大学之前,每人都在高考紧张压抑的气氛当中,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升学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一直在拼命的读书学习。在这种压力的长期作用下,学生产生厌学思想,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原来在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力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是学生的自觉性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大学里有许多他以前没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好奇心促使着他不分对错的全部接受。特别是近两年,高校学生从“80后”变成“90后”,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他们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有了明显变化。传统的日常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辅导员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难以承受心理压力。首先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得到父母亲戚的溺爱。缺乏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处事能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弱,自律性较差,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其次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便产生挫折心理;再次现在的大学生思想特点鲜明,张扬个性,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高校扩招后,导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3)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知识面宽见识较广,容易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敢于尝试。同时发现,他们接受新事物并不加以区分,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喜欢穿奇装异服,迷恋网络游戏等等。
二、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应如何创新
(1)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成功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学校里,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校纪校规班规结合起来,使他们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合理的班级学生职能委员工作制。实行建立“班委―各职能委员”的严格机制,班长负责本班级整个学期的统筹发展方向,具体由相应的职能委员负责。二是实行值日生与值周班委相结合的原则。在每个班委明确的职责范围内,值日生与值周班委一起管理整个班级该周的一切事务,并且实行奖惩制度。这样的奖励机制使人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三是创新学生工作载体,增强学生工作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学生宿舍作为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该配合学校相关部门,通过宿舍卫生评比、寝室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意识、奋发进取精神以及文明礼仪诚信等。(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工作挑战,也为我们工作拓展新的空间和途径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从中既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影响。首先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探索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采取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相符合、兴趣爱好相适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网络奥秘,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QQ群、MSN、聊天室等网上讨论方式,把健康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对待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让大学生通过网上的一些先进理念使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新的启迪和升华,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思想文化。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面临不断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3(12)
[2]全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他们没那么可怕[EB].ht-tp://edu.qq.Com
[3]祝霞.浅谈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0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