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合作・共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校企合作是国外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鉴于此,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经过几年的实践, 即赢得了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根据三个需要制定教学情况
依据社会需求定规模
“十五”期间,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2001年到2005年,苏州国内生产总值由1760亿元达4026.52亿元,工业总产值由4113.69亿元达12100亿元,落户苏州的世界500强企业由81家增加到107家,每年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2万余人增加到9万余人。依据苏州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数量的变化,学院于2003年重新优化组合资源,创建了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创办了机电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工程四个大系及苏高工一个校区,创造了教职工近500多人、在校生达6700多人、在籍生超万人的规模。
根据企业需要定专业
“十五”期间,苏州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从2001年的5.3:56.7:38.0到2005年调整为 2.0:66.8:31.2。特别是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员工的现代专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学院根据苏州主导产业的需要,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原有计算机、机电、电子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模具设计、工程软件、物流管理等共20多个社会急需专业,培养了家长满意、企业欢迎、社会称赞的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职业能力、与国际接轨的高级技术人才。
按照人才需求定课程
在办学过程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对自动控制、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了职业岗位工作分析(DACUM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重新确定课程结构,重新选择课程内容,重新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质量赢得了信誉。
强调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结硕果
为适应苏州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知识层次较高、技能水平较强、职业能力较强、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主动开展了校企合作,赢得了发展先机。
多渠道产教结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中心环节,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设施、设备、先进程度反映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水平。苏州工职院积极走出去,与企业广泛合作,重点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价值近1亿元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拥有现代化的模具、自动控制、电火花加工、动漫技术等七大研发中心;拥有百得电动工具技术实验室、新达精密测量技术实验室、艾默生电机技术实验室、飞索AutoCAD实验室、新中大A3 ERP实验室等17个企业实验室;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铣工、车工、波峰焊、电脑组装等11个实训工场和37个专业基础实验室。
其中有世界一流技术的加工中心(米克郎、哈斯、友嘉、德马吉)、工业机械人、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仪、网络测试装备、苹果专业微机等。
学生在产教结合构筑的平台上接触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接受到最贴近生产岗位的专业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中研的方式将自己培养成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多层面校企合作
在国内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行校企合作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苏州工职院通过主动合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合作企业数量迅速增加。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院与飞索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定向实习、毕业生就业和教师专业培训基地;艾默生电气有限公司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学院建立了专业技术培训室,企业经理、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行业协会、联谊会领导都参加了学院发展顾问委员会和有关专业指导委员会,3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项奖教金、奖学金和帮困金,企业给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企合作方式向纵深推进。学院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满足学生实习、安排学生就业为主的合作;第二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的合作;第三阶段进一步发展到以研发和技术服务为主的新的合作层面。尤其在技能鉴定、课程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学院已成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授权培训网点”、“国家制造业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学院与可成公司在课程开发中引进企业CIMTRON、模具制造课程,实现了课程和工作岗位需求对接。机电工程系承接了法国DC零部件的设计、测绘工作,承接了美国太平洋绿洲公司叶轮测绘工作。与美国联塑模具签订了电极的设计与生产项目。在对京东方茶谷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工作中,帮其解决了产品装配中尺寸误差的技术性难题。
――教学工厂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在教室接受理论学习,再进实训车间进行短期技能训练,然后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脱节,实训实验操作与企业顶岗实习要求脱节,结果导致企业对学生不满意。为了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脱现象,学院参照新加坡的教学模式和德国“双元制”的投资模式在校内组建了9家集教学、培训、实习、鉴定、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工厂”,其环境与企业逼真,技术与企业同步,管理与企业相同,文化与企业相容,学生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将理论学习、实验实训、生产研发融为一体,为其适应现代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
――产学研联合体发挥孵化器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功能,巩固校企合作成果,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学院加强了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学院利用人才资源、场地、高新技术设备等优势,吸引了“苏州精技机电有限公司“、“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盛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宇田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学院,双方就人才培养、产品及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签订协议,对学院师生研发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再开发,实现责任共负,义务共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近年来,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与企业合作成功研制了电工试验台、气动电动试验装置等10余种(套)教学仪器设备,其中自动控制教学系统、小型柔性制造教学系统等产品在全省职教系统推广使用,“教学用模块化自动生产线拆卸装置”等四项成果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锯条齿形的磨削成型方法” 申请了发明专利。“产学研结合,开发机电专业教学设备”获市专业现代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这就形成了一个“依据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良性循环的联合机制,为产品的中试与推广,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起到孵化器的作用。
多途径国际融合促发展
学院依托国际教育园发展的优势,努力拓展与国际融合的渠道,现已与澳大利亚TAFE昆士兰开放大学、美国阿格西大学签订合作办学项目,中澳合作机电一体化、中美合作电子商务专业采用国际通用教育模式和国外教材进行英语授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适用新型人才。学院还与荷兰、 德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教师、学生互访关系,近两年来已派送20多名教师赴境外进修培训,并邀请了海外高校同行及专家学者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已逐渐渗透到我院的教学领域,影响到学院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共赢中形成特色
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追求共赢为目标:学校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反哺教育,促进学院稳提升快发展,以回报社会。
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学院赢得了很多合作伙伴,获得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实一体的、循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技能界定上,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专门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在企业员工培训、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又以学院为阵地。这种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培养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