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模式面面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诞生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科研具有以下特点:特别重视学科建设;重视科研中对人才的培养;基础理论研究比重大;科研切入点多,选题分散。这些特点使高校科研始终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也都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但科研首先要为学科建设服务。因此,高校科技成果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开发、创新能力不足、面向市场不够、中试未完成等缺陷,这些缺陷又导致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同时,由于很难及时反馈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高校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存在浪费现象。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将近万项专利,但技术应用率不足25%:一边是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无人问津而被束之高阁,另一边是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乏科技竞争力。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因此,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产业化三大职能中强调科技的职能占了两方面,高校具有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的储备,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生产力,必将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科技成果得到转化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以学科建设来建设学校,实际上学科建设就是为了不断产生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高科技成果,没有一流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诞生,学科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
再次,科技成果转化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高校通过市场需要来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和将科技成果进行中试,使之更加符合企业创新的关键技术需要;经过这一转化过程,在研究、应用中培养、锻炼了学科队伍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了队伍的业务水平,造就了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队伍。
最后,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实力。高校事业要快速发展,就需要经费支持。虽然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是真正投入的经费仍很有限,要建设一流大学光靠国家拨款是不够的,即使在美国这样教育投资较大的国家里,公立学校从政府拿到的拨款也只占学校所需经费的20%~30%,其余也要靠学校自己筹措。因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更多的技术补偿费就显的尤为重要。
大学科技产业是在依托大学科技力量而形成的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高技术企业密集区,可以说绝大部分大学科技产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又大部分是利用大学的科技成果生存。利用这种血缘优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科技成果,易于中试转化,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大学科技产业同样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同样和社会其他企业一样要按照市场的规律运行,这样大学科技产业从市场上取得的第一手需求资料有利于在大学与企业间建立双向互动创新链,能够为大学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提供有利条件。
国外学者在技术转移的研究中发现一条规律:技术转移与地理距离成反比,地理距离越近成效越高,即所谓技术转移的地理空间效应。大学的技术向企业转移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易过程,而是企业以引进的技术为起点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后续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也需要其他相关的多种学科和技术的集成与支撑。没有大学科技人员这而知识、技术、智慧和智力载体的介入,特别是在企业与大学间存在技术落差的情况下,往往将导致技术转移的失败。而大学技术向大学科技产业系统内的企业转移,则非常便于大学科技人员的介入。大学科技企业具有优先成为大学科研对象的先天条件,企业可以在大学完成科研之前提前了解大学的科研成果,选择自己需要的技术,提前做出引进技术的决策,并让自己的科技人员超前介入大学科研成果的后期研发活动。大学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的双向介入使大学的技术能够顺利地转移到企业中去,很快形成产业。校企双方合作的大体模式有:
产业投资建立孵化器 创建成果风险投资孵化体系
学校通过产业建立孵化器,可以将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讯与网络等方面资源形成共享,系统地培训和市场运作,为入孵科技成果营造一种转化氛围,并由孵化器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前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样有利于对早期科技成果是否可供转化进行严格审查和挑选。由于孵化器承担一定的成果孵化风险,属于企业经济行为,希望得到一定的投资回报,使得孵化器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尽力,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建设大学科技园 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用
依托在本重点研究领域的科技及人才优势,高校创办特色鲜明的大学科技园,将学校科技成果投放到科技园里面。同时由于大量企业聚集在科技园里面。这样地理空间的近距离接触就能有针对性地促进相关产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在园区内培植相应的孵育平台、研发平台、投资平台、服务平台,把科技园建成五大基地:技术研发及转移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人才培育基地、信息集散基地,利用这些“基地”的聚集效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自主兴办大学科技产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实践证明,高校兴办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虽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企业去开发科技成果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在实际上,科技成果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技术支撑和技术维护做保障,而卖出去的成果很多都被用于炒作,最终未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而高校自身通过对科技产业组织形式的规范管理、改变资金投入形式、改变人员结构、建立良好的激励保障机制等手段更能直接使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委托大学科技企业与外联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通过“技术+资本”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委托高校科技企业和外部社会企业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参与社会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高校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股权方式入股使高校的技术和资本市场直接对接,校办科技企业通过高技术的注入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入社会企业,使一些社会企业的业务由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企业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高校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市场等优势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另外,高校在向社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时,高校科技企业以技术入股形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时,有市场经验的高校科技企业依法管理技术股份,并按照国家规定将一部分技术股份带来的收益奖励给技术人员,使得学校利益、教师及科研人员、高校科技企业、社会企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又使外部企业在技术上得到了保障,这样就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带土移植”,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