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清州

  【摘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让探究式学习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数学教学;探究式学习;自学能力
  
  平时与学生交谈对数学这门课的感受,很多学生的感觉是单调、枯燥、深奥、抽象,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数学是“望而生畏”。面对这种现象,就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让探究式学习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1 设计“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探究式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而问题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外角和”一节课时,可以绕开常用的启发式教学,直接向学生提出挑战“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来猜想一下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能否验证一下?”提出问题后,学生合作探究,最终采用了四种方法来证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践与探索问题”时,教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学校校办工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这是一个不完整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挑战,谁能接着把这个问题续上,并能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2 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新课程倡导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更加生活化。学习内容既要现实的有趣的还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去学,乐于探究。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
  在学习“数轴”概念时,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在学习“数据的收集”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业余时间你们喜欢做什么”让学生在班级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得出结论。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到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本节课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他们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如: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⑴∠ACD=∠B,∠CAB=∠A ⑵△ACD∽△CBD,△CBD∽△ABC,△ACD∽△ABC⑶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等。
  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
  (1)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
  (2)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
  (3)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
  可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他们能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当然,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8-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3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