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金投放与非现金结算相关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学杰

  摘要:对现金投放与非现金支付结算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现金投放与非现金支付结算呈负相关关系;在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结算成本的分担影响使用者对结算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现金结算量、非现金结算量和现金投放量:结算供需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非现金支付结算将逐步替代现金结算。
  关键词:现金投放;非现金结算;结算供需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082-04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银行排队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我们对许昌市工、农、中、建及许昌市商业银行5家机构的22个营业网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排队办理业务的客户中,加息后转存款、储蓄存取款、缴纳水电气话费、领取养老金、购买基金和银证转账的客户占97.2%;办理的业务中,与现金有关的业务占96.6%。究其原因,银行出现排队现象既与金融机构服务手段、服务品种同质化、单一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能适应居民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有关,也与个人业务中现金业务占比大有关。
  
  与此同时,另一种现象――非现金支付结算推广难也引起银行系统的关注。自2005年以来,人民银行大力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公务卡、支票影像系统,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非现金支付结算,但是,成效甚微,现金投放不断攀升,现金结算比例不断提高。
  上述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中央银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现金投放与非现金结算的相关性,探讨现金结算向非现金结算转换路径。
  
  二、现金投放与非现金结算相关性描述与实证分析
  
  我们知道,商品交换结算的方式有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和其他方式。如果用W表示商品交易总额,M0表示现金结算量,P表示非现金结算量,O表示其他方式结算量。那么,商品交换总额与结算工具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表示为:
  W=M0+P+O
  鉴于其他方式结算的数量小,且不属本文研究的对象,所以,本文讨论时对其他结算方式忽略不计。那么,简化后的关系就表示为:
  W=M0+P
  
  很显然,在W一定时,M0增加,P减少,M0减少,P增加。也就是说,现金结算量与非现金结算量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在现金周转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现金结算量决定现金投放量,现金结算量大现金投放量相应也会增加,现金投放量与现金结算量正相关,与非现金结算负相关。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现金结算量、现金投放量和非现金结算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1、现金投放增长速度与趋势和现金结算增长速度(Vm)与趋势基本吻合;
  2、Vm>Vp,即现金结算增速高于非现金结算增速(Vp);
  3、M0>P,即现金结算量始终大于非现金结算量。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现金投放与非现金结算的这种关系:
  长葛市大周镇个体私营企业发达,有色金属交易活跃。图2是对该镇2006年现金、非现金结算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该镇非现金结算的笔数和金额分别占总结算笔数与金额的3%、5%。与城市35%、58%的比例相比,农村地区使用现金结算明显较多,非现金结算使用较少。非现金结算量少的结果是,农村地区现金结算量大,现金投放量相对于城市大。城乡间非现金结算量的差别造成了现金投放在空间上的差别。许昌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局三家机构2005年、2006年的现金投放量分别占全市现金投放量68%、72%,原因在于这三家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较其他金融机构多。
  2005年1月-2007年5月许昌市现金投放量图显示,每年元-2月份,也就是春节期间的现金投放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量返乡、工资性支出大量使用现金,从而造成现金投放在时间分布上的明显差异。行、许昌市各商业银行、农信社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我们选取了2001-2006年许昌市现金投放量、非现金结算量、GDP及M/GDP、P/GDP等基本数据(详见表1)。
  
  同时,我们建立了现金投放量占GDP比例回归模型:
  M/GDP=C+α・P/GDP
  模型中M为现金投放量,GDP为许昌市国内生产总值,C为常数,α为系数,P为非现金结算量。该模型的目的是考察现金投放量占GDP的比例(M/GDP)与非现金结算量占GDP的比例(P/GDP)的相关性。
  表2是被解释变量M/GDP 2001-2006年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系数α=-0.614283,表明被解释变量M/GDP与解释变量P/GDP负相关,即现金投放量占GDP的比例愈高,非现金结算量占GDP的比例愈低。
  R2=0.442525
  Adjusted R2=0.386777
  DW=0.663862
  以上情况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非现金结算量得以增长,但是,增速明显低于现金结算量的增速,进而导致现金投放持续高速增长。由此我们确信,在实体经济中必然存在某些障碍性因素,阻滞了现金结算向非现金结算的转换。
  
  三、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的相互转换及其制约因素
  
  (一)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的可转换性
  从理论上讲,现金与存款都具有交换媒介的功能,所以,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是可以互换的。也就是说,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时,即可以使用现金结算,也可以使用非现金结算,二者可以等值、等量转换。
  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必然性。最初的商品交换,只有当交易双方需求相互“耦合”时,交易才能成功,交易时物品携带不便,交易费用也相当昂贵。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出现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用“间接选择性耦合”取代了“双向直接耦合”,增加了交易成功的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货币自产生以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等形态。货币形态的每一次演进,都使交易过程越来越简便、成本越来越低,也证明了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产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观点。目前,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的电子支付业

务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电子支付成本低、效率高且安全,同时,也表明非现金结算代替现金结算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货币形态演进轨迹可以看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始终是不变的,然而,其形态则随着商品生产、交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随着人们对货币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演变。但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人们对现金结算或非现金结算选择的相对稳定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2006年,人民银行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以使农民工携带工资更加安全、便利。但由于农民的现金使用偏好,使该业务推广缓慢。据对许昌市农村信用调查,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自2006年11月下旬开通至2007年5月底,全辖286个营业网点共受理528笔,金额58.08万元,日均仅4笔,金额4400元。
  又如,人民银行组织推广小额支付系统旨在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其定期借记业务适合单个收款人向多个付款人同时发起收款指令,是针对公用事业单位收费设计的功能。但是,由于居民习惯用现金缴费,公用事业单位习惯以现金收费,使2006年6月27日推出的该业务,至今推而不广,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这条“高速公路”上仍行车寥寥。表3是许昌市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各金融机构发起和接收的业务量,可以说结果与央行预期大相径庭。
  
  (二)制约现金结算向非现金结算转换的因素
  我们认为,人们对结算方式选择的相对稳定,造成非现金结算需求不足,制约了现金结算向非现金结算的转换。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有:
  
  1、路径依赖现象的影响。当客户选择某种结算方式后,会一直使用下去,即便有比目前更便捷的结算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绝大多数个人结算需求者受传统交易方式、因素的影响,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结算,认为拿着现金放心,转账、刷卡看不见、摸不到,心里总是不踏实,这种现金依赖现象无疑抑制了非现金结算的需求。
  2、结算供给与需求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提供者――金融机构在推出非现金结算工具时,缺乏对服务对象――非现金结算工具使用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提供结算工具,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二是金融机构向社会宣传非结算工具的力度不够、方法欠妥,客户对银行能够提供哪些结算服务不了解,对一些新推出结算工具的功能和优越性更是知之甚少,自然也就谈不上主动使用。
  3、非现金结算设施落后。一是硬件设施不足。据调查,许昌市每万人拥有ATM机0.043台、POS机0.782台。全辖78个乡(镇)均无ATM机,每个乡(镇)仅农信社有1台POS机。二是结算机构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农村地区。据调查,近两年,为了自身效益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减少54个,69.23%的机构被撤销。三是支付系统网络建设滞后。目前,大、小额支付系统只覆盖到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
  4、地下经济的存在。地下经济交易结算的显著特征是大量使用现金。现金结算易于掩盖真实的交易时间、地点和交易额,便于达到避税的目的。而非现金结算则可通过开户行查询到时间、金额和对象等交易信息。
  5、社会信用不良。信用是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的基础,而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低下导致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优越性难以有效发挥。如具有融资和结算功能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虽然人民银行一再鼓励推广,但使用者仍然很少,这与社会信用现状不无关系。
  我们认为,结算费用是影响非现金结算替代现金结算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下面对这一因素进行单独分析。
  
  (三)成本分摊与“收益”不匹配,对非现金结算替代现金结算的影响
  按照承担主体的不同,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的成本均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使用成本,即客户所承担的费用;二是供应成本,即银行所承担的费用;三是社会成本,即由于经济外部性而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导致社会所担负的成本。针对每种结算方式,各主体分担费用情况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结算的需求者来说,我国对包括现金存取在内的现金结算一直采取免费政策,而非现金结算却是有偿的。例如:办理银行卡业务要缴0.8%的手续费,最低1元/笔,最高20元/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汇划需缴纳手续费5.5元/笔,办理票据转账业务需交纳凭证工本费和定额手续费。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零成本的现金结算就在日常经济交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对于供应者和社会来说,提供和使用现金结算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提供和使用现金结算的成本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金的发行成本,包括:设计、印制与铸造、储存与调拨、库房的建设等费用;二是现金的流通与管理成本,包括残损人民币的清点与销毁、人民币的保护、反假人民币等费用;三是现金的社会成本。包括现金结算所带来的偷漏税、贪污洗钱犯罪以及销毁残损人民币污染环境带来外部不经济。目前,在我国前两部分成本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承担,第三部分成本则由社会来承担。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最新发布的“现金的社会成本估算”表明,现金交易成本要比非现金结算成本高1.5-2倍。在欧盟,每年约有3600亿笔现金交易,年总成本在500亿欧元左右,占GDP的4‰-6‰。但是,据对许昌市估算,年现金交易成本约占GDP的9‰-12‰。
  由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承担了高昂的现金结算成本,而真正的现金使用者却享受着“免费的午餐”。收益与投入不匹配的成本分担制度强化了客户用现偏好,抑制了客户对非现金结算方式的选择,从而造成现金的大量投放。
  上述诸因素,导致现金结算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机制向非现金结算转换,非现金结算需求不足,现金投放量居高不下。
  
  四、小结与建议
  
  基于对许昌市近年现金投放与非现金支付结算使用的数据,我们对现金投放与非现金支付结算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
  1、现金投放与非现金支付结算呈负相关关系;
  2、在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
  3、结算成本的分担影响使用者对结算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现金结算量、非现金结算量和现金投放量;
  4、结算供需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5、非现金支付结算将逐步替代现金结算。
  根据本文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支付结算工作,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逐步减少现金投放。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使用的非现金结算产品,使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所需的结算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结算量,减少现金投放量。一是大力推广汇票、支票、银行卡;二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宣传、推广电子支付。
  2、降低并合理分担结算成本,以市场手段调节结算需求。金融机构要适当降低非现金结算收费标准,以吸引使用者。尤其要关注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弱势地区。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转移劳动力的增多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资金流通的频率、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非现金结算需求会不断增加。但是,在选择结算方式时,与价格不菲的非现金结算相比,绝大多数人会倾向选择现金方式。因此,金融业在关注自身当前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长远利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降低使用非现金结算成本,引导非现金结算发展。同时,银行亦应对大额用现收取费用,提高用现成本,引导客户选择非现金结算。
  3、加大非现金结算产品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解决路径依赖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要采取宣传车、宣传单(画)等形式,向社会特别是农村居民普及支付结算的基础知识,大力宣传非现金结算工具的种类、使用方法及优越性,同时,通过现场示范、电视等方式,向广大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传授使用ATM机、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方法;提高客户特别是农村居民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认知度,减少现金使用量。
  4、改善信用环境。信用是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的基础,社会诚信度愈高,非现金结算工具容易被社会所认可和使用。因此,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要大力整顿结算业务中的不良信用行为;积极联合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统一协调,严厉打击结算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和违法活动,促进社会信用的好转;积极推进征信制度,逐步提高全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7125.htm